太平洋证券-民营企业行为与风险研究系列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的长周期视角解读-181028

《太平洋证券-民营企业行为与风险研究系列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的长周期视角解读-181028(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平洋证券-民营企业行为与风险研究系列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的长周期视角解读-181028(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民企身上的矛盾:行业份额提升与个体违约增加并行
2017 年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在更靠近消费终端的领域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活力。近2 年更是依靠其经营、管理优势在多行业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电气设备、医药生物、房地产、传媒、计算机等新兴产业表现最为明显。
然而与行业地位同时上升的,是民营主体的违约率。2017 年,当年仅0.07%的边际违约率全部发生于民营企业, 2018 年的信用债市场更是风波不断,4 月开始每月至少2 家发行人加入违约队列。
确定民企行业地位,跟踪其基本面相对变化的关键点
是否是资源分配背后的民企“歧视”导致信用风险在民企身上集中爆发,需要放在一个国企、民企存在一定竞争的行业中去讨论。我们将民企划分为跟随型、参与型、竞争优势型以及主导型民企。
从盈利能力看,民营企业在绝大多数非主导行业均体现出超额盈利水平,尤其是跟随型民企,只是这一优势在2016 之后有所降低,主要源自投资扩张后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从债务结构看,民营企业债务期限短期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劣势。
客观理解民企的信用风险的产生
投资伴随着不确定性,并非只是民企的问题,但其风险暴露如此之快,长期存在的债务短期化是一重要前提,同时还需要从一个长周期的角度解读。
如果投资发生于长周期中的上行阶段,主营业务的盈利上升以及潜在的总量宏观调控,都将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试错空间,但民企的这一波投资发生于下行周期,我们见证的是不同程度、多样化的新增投资,在经济结构调整、总量调控必要性降低的大环境下,其决策成败的一次性落定。
政策向民企融资支持的边际倾斜,如何影响行业选择?
近期政策针对性的宽松指引,更大程度上缓解的是一个短期因素,长期来看,经济结构调整未完、宏观调控方向未变,多而不强的业态下民营企业的前期投资仍存在待出清的风险。
较为明显的信用利差下行会出现在竞争优势类的民企身上,短期内可关注相对盈利优势稳定、民企投资与行业投资方向相同、但近期筹资现金流受到一定压制的行业及其中的优质民企,汽车、医药生物、电子、农林牧渔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低评级主体再融资风险难以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