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晨会-210204

《中信证券-晨会-210204(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晨会-210204(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债市启明20210204:【片叶知春秋】宏观经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号?固定收益|结合本文分析,当前经济整体呈国内量价双弱、海外景气回落的组合,经济基本面的环比动能已有所弱化。 回顾历史,上述情形通常对应债券收益率的下行。 考虑到近期收益率快速上行过后利率债性价比进一步提高,安全边际也更加宽厚,短期内可以适当把握超跌反弹的交易机会。 南向资金监测和港股投资者行为月报(2021年2月):南向“抱团”买入,但外资离场海外策略|2021年1月,港股市场在南向资金的推动下走出独立行情,其中科技板块一枝独秀,恒生科技指数单月上涨11.1%。 香港市场作为"离岸市场"资金面由外资(非中国内地和香港)、香港本地资金和南向资金共同决定。 根据我们跟踪的托管口径计算,年初至今南向投资者单月净买入创纪录超3000亿港元,而外资和香港本地资金单月净卖出超过2200亿港元。 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抢夺筹码,除美国"禁投令"下的电信和能源板块外,香港的科技股由于其稀缺性持续获得南向资金的青睐,1月南向单月净买入腾讯控股910亿港元(2020年南向全年净买入腾讯控股1140亿港元),此外中国移动、中海油、中芯国际、美团和思摩尔国际为集中"抱团"个股。 运营商系列报告七:全球视角再看运营商历史性投资机遇通信|我们选取全球42家代表性运营商,全面比较运营商估值与基本面差异,总结基本面的六个重要发现,解答三个市场对运营商估值的疑虑。 根据Bloomberg数据,全球代表性运营商PB(TTM)、PB(MRQ)和EV/EBITDA均值分别是中国三大运营商的2.7、7.6和5.1倍。 若仅考虑发达地区,且使用调整后估值,中国三大运营商估值或仍有2倍以上的提升空间。 从估值时间序列来看,中美运营商估值差在2019年后被快速放大,当前中国运营商估值洼地十分明显。 过去市场对运营商估值的担忧包括:庞大资本开支延续、提速降费与价格战持续冲击业绩、运营商难以摆脱管道化角色。 我们认为,压制运营商估值的“三座大山”正明显被移除,三大运营商ARPU值触底反弹、电信行业收入增速V形反弹等反映行业加速周期反转。 展望未来,温和的资本开支、竞争格局快速优化、云计算等2B新基建业务料将高速增长,运营商估值有望向全球代表性运营商估值靠拢,且考虑到中国运营商正在成为5G时代全球领先运营商,成长性、财报表现均有望实现全球领先,估值具有广阔想象空间。 我们保守给予中国移动2021年1.2倍PB,上调目标价至83.48港元,维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买入”评级,建议关注中国电信。 中信证券数据仓库系列:汽车电子产业数据跟踪报告:智能化渗透率逐季提升,产业景气向上可期数据科技&电子|随着汽车的电气化及智能化发展,终端汽车零售的各种智能应用模块与高价值量电子元器件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 我们通过易车网、汽车之家及懂车帝等汽车论坛,按照车辆在售车型与品牌分类,形成对于不同智能模块与应用的动态统计。 2018至2020年,涉及统计主流百家品牌小型乘用车车型,整体看前装ADAS多模块2020年渗透率逐季提升,其中细分智能模块虽处于萌芽,但逐季上升趋势明确;面板方向,中控屏大型化与液晶仪表盘大众化呈现明确提速趋势。 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2020年年报点评:长期看点在综合金融和产业并购非银行金融|公司寿险业务处于疫情后周期修复过程中,我们预计其2021年NBV将恢复两位数增长。 寿险改革成效缓慢,长期看点在以银行为核心的综合金融。 投资事件值得反思,围绕保险主业产业并购正当其时。 维持公司A、H股"增持"评级。 比亚迪(002594.SZ/01211.HK)2021年1月销量点评:1月销量符合预期,DM-i新车型预售火爆新能源汽车|2021年1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售2.0万辆,环比-30%,同比+183%。 旗舰车型"汉"销量持续破万。 第四代DM-i插混平台及三款DM-i车型发布,有望推动公司电动销量迈向新台阶,车型周期继续上行。 我们预计比亚迪半导体2021年内申报上市,公司中性化战略稳步推进。 继续重点推荐,维持"买入"评级。 数据港(603881)2020年业绩快报点评:项目持续交付,业绩加速释放前瞻|源自在建项目的持续交付以及上架率的持续提升,公司2020全年业绩进入加速释放阶段,EBITDA等核心指标表现突出。 中期视角下,国内IDC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料将持续受益,而公司作为阿里巴巴IDC业务核心合作伙伴,随着阿里云收入、利润的持续增长,料将持续受益。 叠加成熟项目占比提升、国内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融资成本的不断下移等,我们判断公司将进入到业绩改善周期。 考虑到公司短期良好业绩的逐步释放以及中长期相对清晰的增长路径,我们继续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