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前海证券-固定收益周报:“防增化存”底线不变,隐债问责起警示作用-220807

《东亚前海证券-固定收益周报:“防增化存”底线不变,隐债问责起警示作用-220807(3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前海证券-固定收益周报:“防增化存”底线不变,隐债问责起警示作用-220807(32页).pdf(3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隐性债务问题的公开披露始于2017年第一季度。2017年3月审计署发布了《2017年第2号公告:2016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首次披露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现象,在此之后的审计结果中均有涉及违法违规举债的内容。同期,财政部开始披露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问责通报。审计署的披露更多是对现象本身的披露,而财政部的披露带有浓厚的问责、批判色彩。2017年12月以前,披露数量较少。2017年12月以后,披露问责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过后,官方未公开披露具体隐债问责情况。
2022年5月18日、2022年7月29日财政部两次公开通报隐债问责案例,开启了第二轮隐债问责。5月28日披露问责问题,主要集中于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7月29日问责,主要集中于融资平台的各类违规融资案例。
相较于“518问责”,7月问责贯彻“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原则,措辞力度更强。1)“729问责”引言中,强调“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这是“518问责”引言中没有提及的;2)在“729问责”通报最后,对有关领导干部、地方融资平台、相关责任人批评更为犀利、具体,指出相关地方领导干部“四个意识”不强,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时搞变通、打折扣;3)“729问责”更加强调对融资平台带来的隐性债务的问责,通报列举的8个问责案例是以地方融资平台为债务发起主体,并且在通报最后,强调“持续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严禁新设立融资平台公司,持续清理‘空壳类’融资平台公司,加快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利率债:1)流动性:上周央行净回笼60亿元;2)资金面:DR001利率下降25.52BP;DR007利率下降33.66 BP。从交易量来看,银行间隔夜成交量小幅上升;3)一级发行:上周利率债发行规模有所上升,共43只利率债招投标,总体规模为5067.61亿元。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下降,净融资规模环比上升,城商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小幅下降;4)二级市场:上周国债收益率全数下行,5年期国债下行4.79BP;国开债收益率全数下行,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10.66BP;上周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期限利差为102.23BP,环比上升14.39%,10年期国开债与1年期国开债期限利差为117.42BP,环比上升11.63%。从成交量来看,国债成交量小幅上升,环比上升17.88%;政策性金融债成交量小幅上升,环比上升14.93%。8月5日10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为5.57%。
信用债:1)一级发行:上周信用债发行量下降,净融资额环比上升。发行人主体评级以AAA为主,期限以5年以内为主。上周有5只高收益债券发行,前二的发行利率分别为7.5%、7.3%。上周没有债券发行失败或推迟发行。从信用风险事件来看,上周共1家发行人主体评级下调,共4只债券债项评级下调;2)二级市场:中票收益率全数下行,3年期AAA中票收益率下行幅度最大,达12.16BP;城投债收益率全数下行,5年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下行幅度最大,达12.42BP。信用利差方面,中票信用利差多数上行,城投债信用利差多数收窄。
风险提示
宽信用不及预期;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影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