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政策点评:“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六大关键词-210824

《交通银行-政策点评:“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六大关键词-210824(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银行-政策点评:“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六大关键词-210824(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8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 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2020年“基本建成”的基础上,未来五年的建设重点将是“能级提升”。 从6个具体目标来看,未来上海将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本次《规划》内容更加丰富,并结合当前形势及“十四五”时期实体经济及金融可能出现的新特征,涵盖了更多全新的领域,提出了更多系统化的措施。 可重点关注六大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创新发展”。 此次《规划》将金融支持创新发展放在主要任务措施的开篇,重点强调两类任务:一是强调促进金融业自身的创新发展。 第一是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资本市场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将重点发挥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 截至2021年6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301家,IPO募资总额3753.2亿元,总市值约4.7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科创板建设与试点注册制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科创板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引领示范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未来将从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维度推动银行创新发展:鼓励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等专营机构,同时为科创企业提供信贷融资、财务顾问、投贷联动、并购金融等综合解决方案,探索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 第三是非银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上海作为金融创新发展领头羊,未来将集聚一批优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并逐渐培育出一批科创投资机构品牌。 二是明确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产业范畴。 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高科技行业,涉及关键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产业等领域。 具体而言,未来获得金融重点支持的领域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等“五型经济”新业态;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关键词是“民生金融”。 《规划》聚焦普惠金融和养老、健康金融两大重要方面,对“十四五”时期金融如何服务民生进行了新的诠释:一方面,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全新的展开。 《规划》对如何发展普惠金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一是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双管齐下”。 以商业银行为主力军,将建设普惠金融专业化体制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头雁”自2017年起先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也陆续跟进;未来银行体系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有望覆盖面更广、专业性更强。 同时,也支持地方金融组织发挥自身特色,做好中小微企业服务。 二是解决发展普惠金融的“后顾之忧”。 《规划》提出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和发展相关保险产品两个抓手,有利于完善普惠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 三是数字化普惠金融进入“2.0阶段”。 《规划》提出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实施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 这项工作已于今年5月启动,随着数字化平台全新升级,未来有望为更多银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提升金融资源“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农业的效率。 四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普惠服务模式,发展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及票据平台。 另一方面,对“养老、健康金融”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完善养老、健康金融服务体系”是本次《规划》中新增的内容,这一点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加快直接相关。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可能在今年或明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但与之不匹配的是,届时我国人均GDP可能只在略超1万美元的水平上,存在“未富先老”的难题,此时提出“完善养老、健康金融服务体系”恰逢其时。 具体将从信贷、信托、租赁、债券、基金、保险等多个维度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同时构建和完善投资体系及投资管理体系,增加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