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点评2020年2月价格数据:重回通缩-200310

《方正证券-点评2020年2月价格数据:重回通缩-200310(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正证券-点评2020年2月价格数据:重回通缩-200310(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2020年2月份,CPI同比5.2%,前值5.4%,市场预期4.9%;PPI同比-0.4%,前值0.1%,市场预期-0.3%。
核心观点:
2月CPI同比5.2%,虽较1月份的高点回落了0.2个百分点,但这一同比涨幅是在去年2月份春节高基数下实现的,显示新冠疫情对2月通胀的冲击是略大于市场预期的。但2003年SARS期间数据显示,疫情带来的食品涨价压力主要集中在前期,中西药品涨价压力集中在疫情中期,当前国内疫情进入基本可控阶段后,疫情带来的通胀压力将得到明显缓释。相较于CPI而言,2003年SARS经验显示,尽管疫情带来的通缩风险深度仍不明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国际疫情的演化程度,但无疑疫情带来的通缩风险持续性相对于通胀压力而言更长。
新冠疫情冲击叠加猪周期,CPI缓降但仍处5%以上高位。2月CPI同比上涨5.2%,虽较1月高点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但考虑到春节错位导致去年2月CPI的高基数,0.2个百分点的回落幅度其实是明显小于市场预期的。结构拆分来看(图表1),疫情冲击带来的通胀压力主要集中在食品,食品项同比21.9%,较前值进一步回升1.3个百分点,环比4.3%,相比于春节同在1月份的2012年和2017年大幅走强(图表2);服务项同比较前值回落0.9个百分点至0.6%;非食品消费品则跟随PPI小幅走弱。
新冠疫情对通胀的冲击持续性如何?正如我们在1月价格数据点评中分析的,2003年SARS对通胀的冲击主要集中在鲜菜、中西药品和交通工具用燃料;从方向上来看,鲜菜和中西药品是涨价压力,而交通工具用燃料项随国际油价走低。同样的,我们以2003年来观测上述分项涨价的持续性(2003年疫情最严重的为5月份,我们以此为分界),可以发现:鲜菜和食品涨价压力集中在疫情最严重的5月份以前,而疫情中期和后期逐渐回落,这与前期居民部分抢购有关;中西药品价格涨价压力主要集中在疫情最严重的5月份,前期和后期药品价格涨幅均不大;而疫情对油价进而对交通工具用燃料项的冲击时间则相对较长,且并未随着疫情的结束而回升(图表4)。回到当下,我们认为疫情冲击带来的食品涨价压力已经开始缓释,再叠加猪价基数开始抬升(图表3),CPI仍将延续回落趋势。
PPI重回通缩,国际油价下跌是主因。2月PPI同比下降0.4%,较前值回落了0.5个百分点,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生活资料跟随CPI运行在高位,同比增长1.4%,较前值回升0.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同比下降1%,而前值为同比下降0.4%。受国际油价的下跌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同比-0.4%(前值17.5%,下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同比-0.8%(4.6%)、化纤制造-10.7%(-9.9%),统计局估算显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疫情带来的通缩风险具有持续性。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和蔓延,国际油价下跌深度已经超过2003年非典期间(图表5),意味着后续PPI通缩压力将进一步加深。而回顾2003年期间PPI表现来看,通缩压力由疫情期间持续至疫情后期,3-6月PPI环比连续4个月负增长,7月份开始PPI环比转正,但7-10月PPI环比并未大幅改善,仍弱于季节性走势(图表6)。尽管疫情带来的通缩风险深度仍不明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国际疫情的演化程度,但无疑疫情带来的通缩风险持续性相对于通胀压力而言更长。
风险提示:猪瘟疫情恶化;原油供给形势变化;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