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医药行业年度观点:穿越寒冬,静待花开-221218

《中信建投-医药行业年度观点:穿越寒冬,静待花开-221218(8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医药行业年度观点:穿越寒冬,静待花开-221218(88页).pdf(8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明年医药投资的重要背景是防疫政策优化后的新常态。对海外防疫政策演变及其对医药行业的研究,是我们明年判断行业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海外经验看,在政策优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针对性的反复调整,投资人应该对此有合理预期。此外,还需要关注的是,在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的“延迟性流行”和“免疫债”问题,这可能导致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反季节流行和发病率明显上升。
23年行业展望:穿越寒冬,静待花开。从医疗终端看,我们认为诊疗量将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23年Q2开始,医疗体系逐渐适应疫后新常态、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预计医疗终端诊疗量将有较好恢复。从零售终端看,防疫政策优化后的客流恢复、新冠流感化背景下的自我诊疗需求及前期负面因素的弱化,将推动行业明年收获较好的增长。
复苏的生命力:平衡“短期弹性”与“恢复程度”。①医疗服务:消费医疗短期弹性更大,刚需服务恢复程度更好,长期看好通策医疗、爱尔眼科、海吉亚医疗及固生堂等差异化定位的专科连锁;②处方药:看好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荣昌生物)的估值修复机会,关注手术相关的麻醉类药物复苏机会(人福医药、恩华药业);③眼科器械代表性公司爱博医疗等,创新器械公司微创医疗等;④医美:看好细分龙头爱美客、华熙生物、华东医药及巨子生物;⑤ CXO行业: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升,看好行业龙头及CGT龙头的估值修复机会;⑥生物制品:看好疫苗及血制品的供给端和非新冠需求修复。
后疫情时代,不可忽视的自我诊疗价值。防疫政策优化后,自我诊疗的价值凸显,我们仍然提示大家予以重视,其强劲需求持续的时间可能比预期更长。我们看好药店板块及感冒呼吸品类的强势品牌公司。
其他看好方向
中医药产业链:中医医疗(固生堂)、中药消费品(华润三九、同仁堂、太极集团等)、创新中药(以岭药业、康缘药业等);
医疗新基建: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健麾信息、艾隆科技等;
关注集采政策接近出清的公司:乐普医疗、爱康医疗、惠泰医疗等。
港股行情回顾:本周医药整体跑输大盘,保健品及化学制药表现较好。本周恒生医疗保健下跌3.09%,恒生指数下跌2.26%,恒生医疗保健整体跑输大盘0.83%。2022年以来,恒生医疗保健整体跑输大盘3.43%。子行业方面,本周保健品(+21.76%)、化学制药(+4.87%)子行业表现较好。
A股行情回顾:本周医药整体跑赢大盘,药用辅料及包材及IVD表现较好。本周医药指数上涨0.36%,万得全A指数下跌1.54%,医药指数整体跑赢大盘1.90%。2022年以来,医药指数整体跑输大盘0.52%。子行业方面,本周药用辅料及包材(+5.23%)、IVD(+4.17%)子行业表现较好。
疫情跟踪:北京上报疫情形势有所回落。12月15日新增确诊病例数2157人,较11月15日的1623例确诊人数有所反弹;最近一周日均新增2346人,与上周的4241人相比有所回落。全国疫情形势环比回落。自国务院发布防疫新十条起,多地密集调整疫情防控要求,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愿检尽检,因此上报数据不代表真实情况。
风险提示。疫情变化反复;药械招采政策严于预期、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强于预期、创新药及器械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疫情变化难以判断。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防控政策可能随着疫情变化作出相应调整。此外,也需要考虑防疫对于线上和线下四类药品的限售政策变化。行业政策风险:因为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研究设计要求变化、价格变化、带量采购政策变化、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变化等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新药和器械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临床入组进度不确定、疗效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数据不确定等风险。审批不及预期风险:审批过程中存在资料补充、审批流程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审批周期延长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