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固定收益专题研究:值得重视的新利率传导机制-220926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专题研究:值得重视的新利率传导机制-220926(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固定收益专题研究:值得重视的新利率传导机制-220926(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值得重视的新利率传导机制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基本形成,其重要意义在于弥补此前MLF-LPR机制的不足。新传导机制之下央行通过MLF-LPR调控贷款利率,而LPR和十年国债利率反过来推动存款利率下行,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更为顺畅。对市场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可以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对债市形成比价效应,并通过FTP等传导至资产端,对债市和资金面偏正面,但影响相对间接。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还未走完,长期看弱化流动性等监管指标考核、规范结构性存款等不当竞争,才是改善利率传导机制的重要一环。
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几个历史阶段
阶段一,2004年之前,存款利率锚定央行公布的存款基准利率,没有上下浮动空间。阶段二,2004年-2012年,存款利率“放开下限,管住上限”。阶段三,2012年-2015年:适度放开上限,上浮倍数逐步扩大。阶段四,2015年-2021年:上限全面放开,但实际仍受利率自律机制约束。阶段五,2021年6月,央行指导优化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加点”。阶段六,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形成,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新利率传导机制的几大特征
第一,9月存款利率的调整是六大行、部分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银行挂牌利率的全面调整。第二,为何是存款利率下调而非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一方面存款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另一方面,存款基准利率下调是一个明确的宽松信号,对汇率可能形成冲击。第三,3年期存款利率“超额调整”,用意在捋顺利率曲线,消除存款利率“倒挂”问题。目前新的利率传导过程可以概括为:央行下调MLF利率—LPR报价/十年国债利率—贷款利率,1年期LPR和十年国债利率反过来推动存款利率下行,进而实现了从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的有效传导。
新利率传导机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弥补此前MLF-LPR机制的不足
2019年三季度,央行推行LPR报价改革,建立了“MLF-LPR-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但实践当中,这一机制尚有改善空间:一是,银行负债端定价存在双轨制,同业负债利率高度市场化,可以由MLF/OMO调控,但存款负债利率相对刚性,缺少跟随调整机制,导致MLF/OMO调整更多是信号作用。二是,在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之下,MLF“边际资金成本”的作用被弱化。可以看到,2019年至2022年中,每次MLF利率下调之后,LPR和贷款利率都会下行,但存款利率下行相对缓慢,银行净息差不断压缩。
对市场的四大影响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下调缓解了银行的净息差压力,为后续贷款利率下行创造了空间。其次,银行挂牌利率下调之后,保险定期存款和协议存款等利率预计也会下行,相比之下债券吸引力增强。第三,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及FTP,从而传导至资产端,对资金面和债市偏正面,但影响相对间接且滞后。最后,从中长期视角看,存款利率下调会降低居民储蓄的收益,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和再投资,股市的机会成本也会降低。但核心在于风险偏好和收入预期改善。
风险提示:个别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不及预期,汇率压力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