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从社融和非标看风起青萍之末-190217

《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从社融和非标看风起青萍之末-190217(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从社融和非标看风起青萍之末-190217(25页).pdf(2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周策略观点:
1 月金融数据明显反弹,社融底不等于市场底,但基建托底力量可能回升,小型资产荒可能也会有所缓解,货币政策短期加码的紧迫性降低。融资条件改善,融资主体抑制并未解除,流动性有可能向资本市场溢出。债市趋势还不轻言结束,但一月份研判的迎接波动仍是典型特征,投资行为将更为短视化。我们维持近期判断,珍视适度信用下沉的票息机会,而向转债博收益近期收效较好,利率债从趋势策略转为交易策略,关注开工旺季验证情况和预期差。转债已获得不菲涨幅,短期博弈将更为激烈,可操作性弱化,但年内仍需积极关注。此外,市场即将迎来消息面的“超级月”。
非标的起源及概念演变
非标的诞生起源于银信合作,膨胀于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投资。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非标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2013 年3 月银监会下发8 号文,非标才开始被正名,监管层当时创设“非标”的概念,主要目的在于从数量比例上控制住理财资金的投资规模。2016、2017 年,券商两融收益权、收益凭证、股票质押式回购等资产也被纳入非标范围。2018 年4 月,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以排除法的方式对非标给出了定义。2018 年10 月理财新规对非标的概念规定沿用了资管新规,同时废止8 号文等多个理财监管文件,自此非标的概念正式得以确立。
非标监管:从“立”到“破”
非标是在标准化融资体系之下,部分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金融创新产品,并与大资管行业相伴快速发展。非标的发展填补了部分实体经济的融资缺口,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监管层对非标也越来越重视,对非标的监管也更加系统化和具有针对性。第一阶段,非标被监管层正式认定,且从2013 年起,多个针对非标的监管文件相继下发。第二阶段,2016 年开始监管层着手对通道业务进行清理,包括82 号文、55号文、委贷新规、银行业乱象整治等。第三阶段,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限制非标融资需求,资管新规从根本上对非标进行宣判。
非标与信用收缩
本轮信用收缩源于不规范的融资渠道受到严控、部分融资主体融资需求被压抑、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强化了信用收缩,而非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2018 年非标到期量较大,但非标的范围扩大、监管压力明显上升,非标新发及续作难度大增,融资主体产生融资缺口。其次,大部分非标融资主体难以获得表内信贷和债券融资支持,融资渠道断裂。第三,在非标监管重压下,高度依赖非标融资的融资主体融资需求也受到抑制。最后,货币政策难以解决非标收缩的问题。因此,2018 年非标收缩对社会融资形成明显拖累,也成为信用传导的主要梗塞之一,亟待疏通。
非标的展望
资管新规没有禁止非标投资,符合监管要求的非标投资仍被允许。但是完全符合新规要求的非标投资存在较大难度,非标回表、非标转标仍是非标发展的大方向。央行票据互换工具助力银行永续债发行,以补充银行资本金,有利于降低非标回表的资本金约束。同时,拓宽非标转标渠道、简化标准化资产的发行程序,有利于非标转标。此外,适当调整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认定标准,使得部分非标资产能被划分为标债,也有助于非标转标。最后,在对非标的投资限制等方面,也不排除会出现边际松动的可能。非标监管政策松与紧很可能是影响宽信用效果的重要变量,值得持续关注。
风险提示:宽信用效果超预期;风险偏好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