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宽信用系列报告之五:微观活才能宏观稳-190321

《华泰证券-宽信用系列报告之五:微观活才能宏观稳-190321(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宽信用系列报告之五:微观活才能宏观稳-190321(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都着重强调“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微观主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监管政策能否通过微调,缓解融资渠道的收缩以及激发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是2019 年宽信用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在四大主体中,地方政府是“加速器”,民企是“稳定器”,房地产和国企更多依赖于政策的弹性。唯有协调好顶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关系,在正向激励的同时放宽限制,更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真正激发经济整体的活力。
水至清则无鱼:严监管与微观主体
监管是限制微观主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政府主动负债起源于2008 年城投模式的诞生,2014 年是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开端,此后随着经济的起伏,地方政府债务经历多轮调控;本轮的房地产调控周期始于2016 年,房住不炒、四限政策、金融监管等都是制约房地产主动需求的重要因素,当前真正制约房地产的微观约束仍难以放松;国企的压力则来自于去杠杆,2018 年以来,国企去杠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支持本轮国企去杠杆的的高利润增速未来可能难以为继。国家对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一直是偏正面的态度,而当前民企面临的困境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微观主体的活力如何激发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过程中“开正门”,政策的边际放松要保持定力。但是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额度只是解决了被动层面的问题,主动投资需求并没有解决。因此在政府购买服务、PPP 项目的规定和隐性债务化解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政策扶持。地产政策的放松对信用释放的作用非常明显。我们认为,当下的房地产面临的主要压力还是在主动需求方面,房地产对M2有一定领先,当前拐点尚未到来。国企去杠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节奏和力度在经济下行期理应有所调整。对待民企需要稳定预期,营造公平环境,差异化救助,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激发微观活力过程中对债市的扰动
对于债市而言,宽信用“有心无力”是最好的局面,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最终目的是宽信用取得实效。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对债市的影响:非标的认定出现松动会显著带动社融改善;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资本金规定、PPP 限制等松绑有助于基建的反弹;民企活力激发是一个慢变量,对经济的改善作用是一个长期过程;房地产的政策松动将是债市最大“黑天鹅”。综上我们认为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方面,地方政府是“加速器”,民企是“稳定器”,房地产和国企更多依赖于政策的弹性。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谈判再生变数,信用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