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债市历史上的四轮流动性冲击与启示-190616

《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债市历史上的四轮流动性冲击与启示-190616(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债券策略周报:债市历史上的四轮流动性冲击与启示-190616(24页).pdf(2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周策略观点
历史上债市曾遭遇四次典型的流动性冲击,但背景、导火索和演绎路径各有不同。基本面引发的总量层面冲击往往持续时间更长,需要趋势性策略加以应对。而政策调整、突发事件引发的冲击往往更为短暂,恐慌或被动抛售孕育逆势操作机会。信任关系的重建需要时间,但在总量充裕的背景下,这种信心的重建和理性的恢复不会太久。Flight to Quality 过程中冰火两重天,利率债是受益者,调整就是机会。评级间利差拉大已经兑现,不过恐慌和被动减持往往孕育机会,开始关注信用债错杀机会。
2013 年“钱荒”:总量层面的冲击
2013 年“钱荒”发生的背景是同业创新之殇,8 号文以及债市打黑表明严监管和去杠杆开始,银行同业创新绕开了信贷投向、规模等宏观调控措施,引发货币当局警觉,为“钱荒”埋下伏笔。导火索则是季节性因素+同业资金链条过长等,央行在 6 月发行央票回笼货币使得不安情绪发酵。而在资金面短暂改善之后,经济基本面又出现超预期的改善,货币政策基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12 月钱荒再次出现。直到 2014 年初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债市流动性冲击才得以平息,其中一个重要转机信号是 2014 年 1 月份开展 SLF 试点。
2014 年底中登事件:融资能力被动收缩
2014 中登事件的背景源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强,43 号文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财政部甄别地方债务。导火索是中登提高企业债质押资格,一大批主体 AA 级别的债券失去质押融资资格,数千亿债券回购融资能力被动收缩。中登事件对债市的短期流动性冲击猛烈,部分机构抛售城投,部分债基遭遇赎回压力,流动性更好的利率债也遭遇抛售压力。但总量充裕下,那一轮的冲击是短暂的。事件最大的影响在于部分城投等信用债丧失了交易所回购融资功能,导致信用利差的分化,本质上是杠杆能力的弱化。
2016 年底萝卜章事件:部分非银的信任危机
2016 年底债市“萝卜章”事件源于金融去杠杆与防风险。四季度债市快速调整,资金和利率上行使得债券投资者损失惨重,大难临头各自飞,亏损一方不认账,进而引发了“萝卜章”事件。事件引发金融机构间的信任危机,利率风险演化为流动性冲击,货基赎回、同业资金断裂等加剧利率上行。“萝卜章”事件以机构认账平息,但金融防风险下去杠杆导致的债市调整继续,同业和金融杠杆链条断裂,成为 2017 年债熊的主导因素之一。
2019 年 6 月包商事件:同业信仰打破与流动性、信用分层
包商事件的背景是金融供给侧改革,这是新的政策主线。事件爆发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同业存单发行、同业融资受阻。而非银机构正在经受考验,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产品户普遍压力较大,结构化产品发生爆仓风险。银行间市场形成“总量宽松+流动性梗阻和信用分层”的局面。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总量手段,还需要定向手段加以干预,上周五央行增加再贴现和 SLF 额度有助于缓解市场的“一刀切”以及信用分层问题。对债市而言,Flight to Quality 和评级利差拉大仍将持续。
四轮流动性冲击的异同
2016 年萝卜章事件和今年包商事件中,金融机构的互信基础都遭受到了冲击。2014 年中登事件和今年包商事件中,流动性总量较为宽松,都更多是流动性的结构性冲击。但包商事件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中小行自身经营风险犹存的背景下,银行间流动性传导渠道的修复可能并不容易,银行间负债端差距的拉大难以回到过去,需要监管机构采取定向措施加以干预。
风险提示:信用收缩超预期;短期利率债供需矛盾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