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新LPR首期报价点评:LPR新机制初亮相,但仅是开始-190820

《华泰证券-新LPR首期报价点评:LPR新机制初亮相,但仅是开始-190820(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新LPR首期报价点评:LPR新机制初亮相,但仅是开始-190820(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LPR新机制下的首次报价出炉,利率较之前略有下行,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新机制的完善任重道远,融资主体市场化程度、银行负债端成本与MLF相关度不高等制约仍明显。LPR新机制实施对债市实际影响不大、微幅利好判断不变,MLF适时调整概率增大,但OMO利率未必跟随,目标在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助力稳增长。股市不出意料,银行股作为让利方(资产端换锚,负债端不动)出现调整,其他板块构成利好。但新机制还在摸索过程中,实际影响需要时间体现,短期影响有限。
新机制下LPR报价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以上LPR在下月20日发布LPR之前有效。本次一年期和五年期LPR报价比一年期MLF利率分别高出95BP和155BP,比此前一年期LPR(4.31%)和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9%)分别低6BP和5BP,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目前仍处于新机制的磨合期,各方还在摸索过程中。本次报价较之前略有降低,符合政策导向。但在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不变、MLF利率等尚未调整的背景下,避免在银企博弈中陷入被动,银行没有太强动力大幅下调LPR报价。
LPR新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
本次LPR报价变动幅度较小,对市场利率影响有限,但LPR新机制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第一,信贷利率换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优质大企业的议价能力,打破银行整体隐性信贷利率下限;第二,定价权从央行转移给银行体系,法理更清晰,市场化的关键一步;第三,构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MLF与LPR挂钩,试图打通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之间的传导关系。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贷款基础利率PR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但LPR机制还远远不够
实际融资成本降低、利率并轨的真正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提高仅依靠LPR机制还远远不够:一,LPR仅针对新增企业贷款利率、不改变存量,LPR利率下调相比同幅度基准利率下调影响明显更小;二,融资主体未市场化,存在各种融资限制,无法在各种融资工具中做市场化选择;三,流动性新规等监管指标导致一般存款争夺,同业负债占比不超过1/3(17年53号文),MLF与银行负债成本并不联动;四,银行表内定价基础是ftp;五,信贷利率=负债成本+风险溢价+其他,大企业一般是基准利率或LPR加减点,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关键是风险溢价,和LPR并无太大关系。
MLF适时调整压力增大
新机制下LPR与MLF挂钩,如果企业融资成本不能立竿见影地下降,MLF利率过高将变成矛头所在,调降压力将增大。值得关注的是,8月24日、9月7日、9月17日分别有1490亿、1765亿和2650亿一年期MLF到期,关注央行的到期续作情况。同时,9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将对降息周期进行确认,加上9月20日LPR将进行第二次报价,届时可能是较好时机。而OMO利率可能与MLF利率未必同步。
风险提示: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接受度,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下行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