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票据专题报告系列之二:银行间新秀,解密标准化票据-190917

《华泰证券-票据专题报告系列之二:银行间新秀,解密标准化票据-190917(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票据专题报告系列之二:银行间新秀,解密标准化票据-190917(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标准化票据通过现金流归集将票据这一非标资产变为标准化的债券,并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扩大了投资者范围,提高其流动性,加大了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但我们认为其意义远不止于此,更加核心的诉求在于通过标准化提高票据的接受度,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宽信用。从已经创设的几期产品来看,标准化票据收益率较高,风险相对可控,是货币基金、银行乃至保险的优质资产,有助于解决当下的核心资产荒问题。标准化票据市场前景广阔,但是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在交易规则等问题上需要监管层进一步明确,以促进其健康长远发展。
什么是标准化票据?
标准化票据是指由存托机构归集承兑人等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进行现金流重组后,以入池票据的兑付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受益凭证。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几点:第一,标准化票据≠标准化的票据;第二,标准化票据≠票据ABS;第三,标准化票据在上清所登记托管,债券属性更强,存托机构由票交所担任表明票交所承担一定资产创设功能;第四,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双市流通,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流动性。
标准化票据的意义:银行纾困之名、扶持企业之实
标准化票据首要目标是加大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但核心诉求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宽信用。标准化票据为票据提供了新的变现方式,有助于开票量和贴现量回升,从而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同时银票可能为商票铺路,更多以企业承兑票据为底层资产的工具有望陆续推出。更加深远影响在于开辟非标转标新模式,标准化票据在底层资产要求、发行效率、可行性等方面比ABS更强,是一种比较适合票据的非标转标模式。
风险与收益分析:同等信用资质下收益更高,存在“信息不对称溢价”
整体来看标准化票据的收益率相比其他短期品种更具吸引力。风险方面,根据票交所的交易规则,承兑行和贴现行对票据都有付款义务,这相当于给票据做了两层“信用背书”,因此信用风险较低。标准化票据的高收益低风险并存一方面是源于流动性溢价,初期规模小流动性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是源于信用风险溢价,包商事件引发对贴现行形同虚设的担忧。除此之外,一些机构的投资流程需要时间,短期内需求并不强。我们认为随着标准化票据不断成熟,收益率逐步下行是大势所趋。
核心资产荒背景下,标准化票据是货基、银行理财的优质资产
标准化票据为货基和类货基产品提供了可配资产,标准化票据期限较短,符合货基的配置要求,同时风险相对可控,大行贴现票据收益率也可以达到3.5%,比一般的货基收益率更高。但标准化之后票据变成了债券,不再占用信贷额度,从而可以发放收益更高的贷款,为银行腾挪报表提供更多选择。从8月托管数据来看,保险机构似乎对标准化票据热情也比较高,原因可能是保险合意资产减少,但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突出。
未来发展方向及面临的问题
高资质票据转化率低,低资质票据转化率高,市场总规模预计在2.4万亿左右,商票标准化落地后有望进一步扩容。由于高资质票据本身流动性好,因此难成主力,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标准化票据前期可能不纳入社融口径,后期可能有所调整。随着标准化票据不断深入发展,银行的作用可能有所减弱。此外交易规则、风险资本计提、评级与估值等问题也有待监管进一步明确。
风险提示:标准化资产认定规则发生变化,商票标准化推进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