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详解《结构性存款新规》:结构性存款的大变局-191020

《华泰证券-详解《结构性存款新规》:结构性存款的大变局-191020(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详解《结构性存款新规》:结构性存款的大变局-191020(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和协议存款的替代品,在2017年后快速增长。当前的结构性存款存在着四大问题:一是“假结构”盛行,二是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三是部分银行风险计量不准确,四是宣传销售不规范。本次《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把一些资质不够的中小银行进一步排除在外,再次强调纳入存款管理和衍生品真实交易,销售方式对标理财同时有所放松,并设置了一年过渡期。新规落地后,中小银行负债端可能会承受更大的收缩压力,而结构性存款整体成本有望下降。
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历史
结构性存款最早出自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多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始终在理财框架之下。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纷纷将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随之结构性存款的“野蛮生长”,部分银行运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随之产生。2019年地方监管开始出手整顿,9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杜绝“假结构”问题。随后银保监会办公厅发文规范“假结构”问题。山雨欲来风满楼,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终于落地,结构性存款监管的大幕终于拉开。
现有的结构性存款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结构性存款为何快速增长?2017年开始,各类金融监管政策规范同业业务导致同业派生存款减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扩张也加速了银行的存款流失,流动性新规等监管政策间接导致存款争夺加剧。结构性存款成为保本理财和协议存款的替代品,成为了存款争夺的主战场。当前的结构性存款存在着四大问题:一是“假结构”盛行,变相高息揽储;二是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部分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扩张过快;三是部分银行风险计量不准确、账户划分不适当;四是宣传销售不规范。因此结构性存款新规适逢其时。
新规中值得关注的四点变化
(1)新规第五条:“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这一规定把一些资质不够的中小银行进一步排除在外,这部分银行存在较大收缩压力。(2)新规再次强调纳入存款管理和衍生品真实交易,“假结构”无从遁形,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账户管理也会更加规范。(3)销售方式对标理财,但有所放松。(4)延续资管新规的“新老划断”原则,过渡期设置为一年,整改压力不大,我们预计大部分老产品可以有序压降。
新规对市场的影响
量方面:“普通类”资格限制和真结构转型要求使中小银行承受更大的收缩压力。同时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大行相对稳定,中小银行承压。价方面:此前没有衍生品资格的小银行是抬高结构性存款利率边际的主要力量,在这些银行受限之后,高利率产品逐渐减少,整体成本会趋于下降。我们近期提示债市投资者正面临“不可能三角”。负债端成本高是尤为重要的一环。结构性存款新规落地之后,银行整体的负债成本趋于下降,有助于改善“不可能三角”,但在限制结构性存款之外,适度弱化流动性新规等仍有必要。
风险提示:监管细则有待进一步确认,银行负债端压力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