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2020年1月债券托管量数据点评:商业银行仍是配置主力-200212

《华泰证券-2020年1月债券托管量数据点评:商业银行仍是配置主力-200212(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2020年1月债券托管量数据点评:商业银行仍是配置主力-200212(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跨年后资金面宽松,地方债供给和信贷等资金消耗存在错位,导致商业银行成为1月配置需求最强劲的机构,大幅增配地方债、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广义基金配置力量继续低迷,仅小幅增持信用债和政金债,其他券种减持,对疫情行情参与不足。境外机构利率债配置减弱,但对信用债增持幅度创下近两年的高点。保险1月除了增持地方债以外,对其他券种配置依旧不强,仍是超长端的主要力量。券商是1月份交易型机构中为数不多的增持利率债的机构,尤其是对国债和政金债的增持较为及时。春节假期意外延长导致1月回购余额大幅下降,债市杠杆率数字不宜过度解读。
商业银行大幅增配地方债
跨年之后央行降准落地,资金面宽松,但地方债和信贷等资金消耗在春节前后才会开始,存在错位。因此商业银行1月份的配置需求较为强劲,整体上大幅增配地方债和同业存单等。此外由于年初有“早配置、早收益”的需求,银行显著增持了信用债。分银行类型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主要增持信用债和地方债。城商行主要减持国债和政金债,增配地方债和信用债。农商行与城商行情况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农商行还大幅增持了同业存单。地方债的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行缺资产的状况。
广义基金仅小幅增持信用债和政金债
广义基金1月份配置力量并不强,仅小幅增持信用债和政金债,其他券种减持。广义基金在年初的配置需求并不紧迫,一方面年初银行有冲信贷和消化地方债的需求,委外资金不多,另一方面利率下行到比较低的位置,疫情前宏观经济预期好转,广义基金交易动力也不足。此外,1月份摊余成本债基发行速度放缓也使得对政金债等配置需求弱化,因此广义基金配债力度较上月进一步减弱,对节后疫情行情参与度不足。
外资机构“罕见”增持信用债
1月境外机构利率债配置减弱,但对信用债增持较多,增持幅度创下近两年的高点,主要以中期票据为主,环比增加122亿元。境外机构增配信用债可能是源于1月份国债、政金债等发行量减少,且利率下行至低位后信用债相对价值提升。近期美债利率下行幅度不小,中美利差仍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加之摩根大通指数纳入在即,外资流入的大趋势依旧不改。
保险机构主要配置地方债,券商整体需求不弱
保险1月除了增持地方债以外,对其他券种配置依旧不强,长期限地方债备受保险机构的青睐。尽管1月份国债托管量减少了15亿元,但事实上“开门红”效应下保险机构对超长期国债的配置需求还是较为强劲。券商需求不弱,大幅增持利率债和信用债,减持同业存单。券商是1月份交易型机构中为数不多的增持利率债的机构,尤其是对国债和政金债的增持较为及时。1月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加杠杆空间较大,也是券商配置力量增强的原因之一。
1月杠杆率显著下降,或源于假期延长导致数据偏误
1月全市场质押式待购回余额为28918亿元,较上月减少22556亿元。债市整体的杠杆率较上月显著下降。回购余额大幅降低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春节效应导致机构在节前减少资金拆入,二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假期延长。由于1月31日本应为节后首个交易日,但假期延长后无法交易。因此当日大量到期资金体现为待购回余额大幅减少,从而对杠杆率计算产生影响。事实上1月隔夜质押式回购成交量一度超过4万亿,实际杠杆率可能并不低。
风险提示:疫情演进存在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