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研报附件
华泰证券-危机处理的中国经验-200324.pdf
大小:101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华泰证券-危机处理的中国经验-200324

华泰证券-危机处理的中国经验-200324
文本预览:

《华泰证券-危机处理的中国经验-200324(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危机处理的中国经验-200324(24页).pdf(2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危机是经济或金融市场失衡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形式的出清过程。目前发生在美国的流动性危机同样是过去近十年牛市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泡沫和杠杆,背后是被动型资金的大发展、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总统言论背书。疫情只是一个触发剂,叠加石油价格战,引发了对冲基金和风险平价资金解杠杆、ETF赎回,从而引发了流动性危机。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几年也曾经出现过三次小型“危机”,包括2015年的股灾、2018年信用违约潮、2019年的包商事件。总结危机处理的中国经验,有利于我们推断美国政策取向和市场走势,也是为下一次“危机”未雨绸缪。
  2015年“股灾”:成也杠杆,败也杠杆
  股指在14年上半年完成磨底,随后在改革憧憬、资金充裕、沪港通等推动下开启牛途。但行情演绎过程中,资金驱动的特征越发明显,配资等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资金平衡从量变到质变,最终造成“股灾”。从起因来看:第一、监管层清查高杠杆场外配资解杠杆是触发剂;第二、市场交易结构恶化、流动性枯竭也加剧了股市的“负反馈”效应。从经过来看,起初由主动去杠杆与恐慌情绪带动股指下跌,后来受汇改影响二次探底。在此过程中,股市泡沫通过暴跌大幅挤压,监管层采取了全方位救市行动,最终得以平息。
  2018年信用违约潮:由奢入俭难
  2018年债券违约数量和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被称为“信用违约潮”,其中民企为绝对主角。其根本原因是流动性充裕期间企业加杠杆后,偿债高峰在2018年到来并恰逢金融去杠杆,民企再融资渠道断裂引爆违约潮。对此中央及地方出台诸多政策,力图将流动性精准滴灌至民企。民企信用风险仍在持续暴露,但违约频率和规模有所下降,市场冲击减小。“良医治未病”,避免在融资条件宽松时期过度加杠杆,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旦违约风险大面积暴露,很难有太好的解决方案。避免股债联动,避免违约由点到面,救急不救穷等都是这一轮危机处理当中的经验。
  2019年包商事件:一次意外的引爆
  2019年5月24日,监管层突然宣布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该事件直接冲击同业刚兑信仰,其“蝴蝶效应”迅速引发系列冲击:中小银行流动性首当其冲,同业存单发行受阻;更重要的是流动性梗阻和信用分层出现,非银机构回购融资能力被动弱化,结构化产品爆仓将流动性危机推向高潮。监管层维持整体流动性宽松并进行定向支持,同时着力疏通流动性传导渠道、完善债券违约交易机制,并传递不会出现第二家包商的信心。六月底债市信心逐步修复,但对债市和金融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包括重定义无风险资产,催生债市“核心资产”概念。
  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每次危机的触发因素都不同,但也会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中国在解决过去的几次“危机”中,可以看到几个经验教训:1、成也杠杆,败也杠杆;2、资产泡沫救治的前提是估值理性修复;3、金融中介功能决不能出现问题;4、非银救治需要流动性机制创新;5、企业债务危机救急不救穷;6、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本轮美国流动性危机还在演绎的过程中,兼具中国三次“小危机”的影子,可资借鉴。中国自身也面临几大“灰犀牛”,尤其是房地产(谨防居民收入-房价)、地方政府债务(谨防财政收入下降引发局部暴雷),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未雨绸缪。
  风险提示:流动性冲击转化为债务、经济危机;政策对冲不及预期;中国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