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证券-信用债周报:发行利率持续下行,市场成交量保持上升-210420

《渤海证券-信用债周报:发行利率持续下行,市场成交量保持上升-210420(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渤海证券-信用债周报:发行利率持续下行,市场成交量保持上升-210420(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投资观点上周(4月12日至4月19日)各期限发行利率呈下行态势,整体变化幅度为-5BP至-1BP。 各品种发行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企业债增幅较大,上周信用债发行总量保持上升;净融资额环比有所下降,但仍为正值。 发行等级方面,上周信用债发行主体以高等级为主,AAA级发行额占比67.43%,AA+级占比22.80%,AA级占比8.51%。 发行期限方面,信用债新券发行1年期以内占比较大,1年期以内发行额占比43.90%,1年期占比3.30%,3年期占比23.80%,5年期占比18.89%。 二级市场方面,上周信用债总成交量较前周有所上升,除短融成交量小幅减少外,其余各品种成交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信用利差方面,中短融1年期、3年期品种利差多数收窄,5年期、7年期品种利差全部走阔,企业债及城投债1年期、7年期品种利差走阔;3年期、5年期品种利差整体收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地产投资端韧性十足,融资端结构调整趋势不变,销售端保持较高热度,销售回款仍是保障房企现金流的重要方式,但随着部分热点城市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以及低基数效应的减弱,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增速将有所放缓。 随着房地产长效机制框架下的相关调控政策不断成熟完善,房企的经营模式将由融资驱动规模增长转向经营驱动质量增长,审慎经营的理念或将成为行业共识,房企资金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信用分化将延续,强者恒强的局面将会不断强化,大型优质房企地位持续巩固,房企年报陆续披露,可适当关注“三道红线”改善的高等级大型房企债券的投资机会。 城投债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我们认为此举目的在于引导市场预期,打破城投刚兑信仰,但结合坚持底线的原则内容,把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来看,城投或将剥离信仰的光环,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的界限将更加明晰;短期来看,在防风险的原则下,外力破刚兑的可能性较小,城投安全性依旧较高,但分化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可在财政实力较强、债务负担较轻的地区适当下沉,挖掘其中流动性较好的公益类项目债,控制好久期,警惕财政实力过弱、债务负担过重的“网红”区域。 一级市场:发行量上升,发行指导利率下行4月13日至4月19日,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共发行264只,发行金额3256.51亿元,周环比上升29.94%,信用债净融资额315.27亿元,周环比减少51.69亿元。 交易商协会公布的发行指导利率全部下行。 1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5BP至-3BP,3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5BP至-3BP,5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4BP至-2BP,7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3BP至-1BP。 发行等级方面,上周信用债发行主体以高等级为主,AAA级发行额占比67.43%,AA+级占比22.80%,AA级占比8.51%。 发行期限方面,信用债新券发行1年期以内占比较大,1年期以内发行额占比43.90%,1年期占比3.30%,3年期占比23.80%,5年期占比18.89%。 二级市场:市场成交量上升,信用利差分化4月13日至4月19日,信用债合计成交5111.51亿元,成交量周环比上升3.56%。 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分别成交230.34亿元、128.94亿元、2304.31亿元、2008.26亿元、439.66亿元。 除短融成交量小幅减少外,其余各品种成交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信用利差方面,中短融1年期、3年期品种利差多数收窄,5年期、7年期品种利差全部走阔,企业债及城投债1年期、7年期品种利差走阔;3年期、5年期品种利差整体收窄。 当前中短期品种期限利差处于历史中高分位,具体来看,中短融3Y-1Y期限利差处于82.60%分位,企业债3Y-1Y期限利差处于69.10%分位,城投债3Y-1Y期限利差处于68.80%分位,低评级品种评级利差处于历史高位,具体来看,中短融(AA-)-(AAA)利差位于96.30%分位数,企业债(AA-)-(AAA)利差位于97.70%分位,城投债(AA)-(AAA)利差位于97.50%分位。 信用评级调整统计4月13日至4月19日,共有3家公司评级(展望)进行调整,其中评级(展望)下调3家,数量较前周持平,无评级(展望)上调,数量较前周减少1家。 违约债券跟踪统计4月13日至4月19日,共有1家发行人违约,为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违约债券为“18中融新大MTN002”。 风险提示经济波动超预期,政策超预期,企业再融资能力大幅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