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广义流动性的分析逻辑-210630

《渤海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广义流动性的分析逻辑-210630(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渤海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广义流动性的分析逻辑-210630(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狭义向广义流动性的链条传导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货币的传导和派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央行向银行体系提供基础货币(狭义流动性),第二层是银行体系通过信用派生创造广义货币(广义流动性)。 广义流动性的宽松与否会受到(1)银行超储的制约,因为银行在信用扩张的时候是同时增加贷款和存款的,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在,每派生一笔存款就意味着有一部分超额存款准备金会被“冻结”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因此超储的规模决定了贷款的上限;(2)实体的贷款需求,主要分析城投、房地产及民企所处的行业周期,景气程度等;(3)MPA等考核,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能力还会受到各类监管指标的约束,如:资本充足率等。 狭义向广义流动性的价格传导在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形成了“MLF利率―LPR利率―企业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 即,一般在每个月月中央行会续作MLF,并给出MLF利率,之后在当月的20号,报价银行会基于MLF利率,通过加点的方式,向央行提供LPR报价。 同时,银行的贷款利率则会以LPR利率为基准,形成企业的贷款利率,为了让各银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报价职责,央行还将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中(MPA),以便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通过此传导渠道,央行可以通过调控MLF利率有效的调节企业贷款利率,实现狭义流动性向广义流动性的传导,从而调控实体经济的发展。 货币信用不同组合下债市的表现(1)“宽货币+紧信用”,在此组合下,债市表现往往最好。 因为,此时多为经济下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同时,由于实体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融资需求不足,且企业贷款潜在风险较高,银行放贷意愿也不强。 这样宽松的流动性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内部,助推债市行情。 (2)“紧货币+宽信用”,在此组合下,债市表现往往最差。 因为,此时多为经济过热,为避免通胀上行,央行会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货币政策开始转向。 但此阶段实体融资需求仍较为旺盛,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经济,基本面和资金面都不利于债券行情。 (3)“宽货币+宽信用”,债市会表现出牛市、熊市、平衡市,以熊市发生的概率较高。 因为,此时宽松的资金面对债市依旧是利好,但宽信用背景下,经济基本面会趋于好转,货币政策会有收紧的预期。 (4)“紧货币+紧信用”,债市会表现出牛市、熊市、平衡市,以平衡市发生的概率较高。 因为,收紧的资金面本来就不利于债市,但随着信用的收紧,经济增速会有回落的预期,基本面往往对债市偏有利。 信用收缩与违约随着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信用风险也在逐渐累积。 自2014年“超日债”违约事件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主体数量呈波动上升的态势。 我们认为,企业的违约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企业本身看,企业内生造血能力不足及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合理,是信用风险恶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参见2020年5月25日外发的专题报告《如何分析公司是否会出现偿债资金缺口》)。 从宏观环境看,紧信用环境导致了市场流动性收缩,企业融资渠道收紧,再融资难度攀升,进而引发信用分层加剧,造成一些信用瑕疵大的企业暴露出风险。 风险提示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数据偏差、分析及结论主观性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