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200511

《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200511(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200511(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红五月逻辑动力正兑现释放
一、近期展望:红五月演绎结构性修复行情
1、A股红五月逻辑动力正兑现释放。两周前我们在5月策略月报《反弹催化剂蓄势待放,红五月可期》中分析提出,5月A股有望迎来反弹窗口期,反弹催化动力包括:一随着经济大国欧美疫情拐点的逐步确认、复工复市等经济活动的分阶段重启,外需压力趋于边际改善;二是四月底财报基本披露完毕,短期A股进入数据真空期;
三国内疫情防控早见效,经济活力逐步修复,3月下旬起楼市、汽车销量降幅收窄并进入转正阶段,发电量与高炉开工率的提升,国内经济基本面底已过,虽然外部二次冲击结构性压力尚待释放,但20Q1基本确认为A股整体业绩底,而后续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国外主要经济体的重启,预计后疫情下A股业绩有望逐季修复;
四是随着全国两会窗口期的临近,逆周期政策落地或超预期,同时要素配置改革正加快落地实施,包括创业板注册制推广实施在即、公募REITs试点办法的落地、取消QFII/RQFII额度等;以上稳经济促改革政策的加码落地,正提振风险偏好。
2、海外扰动不改五月阶段修复行情,科技+耐用品消费板块率先引领反弹。四月末,内部业绩数据出尽、基本面见底缓慢恢复,外部疫情边际缓和,叠加两会窗口期临近的政策憧憬,已驱动A股重拾反弹修复行情,以TMT、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及低估值稳增长的金融板块,引领节前反弹前奏曲。
虽然五一假期特朗普提出的加征关税威胁论,一度促使海外市场震荡调整,并引发市场担忧A股节后补跌风险;但如我们当时的分析指出,考虑到当前美国疫情未见实质缓解、经济与就业形势严峻,而我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社会经济活力逐步恢复,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论短期或难以付诸行动;若市场震荡即为结构性布局良机。
近期以科技+耐用品消费板块引领反弹。4月29日反弹至今,主要指数普遍反弹3-5%,沪指、深成指、沪深300、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各累计反弹3.0%、4.8%、3.0%、4.6%、4.7%;行业表现来看,TMT、动力电池、军工为代表的科技股,家电、汽车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股,以9.4-5.8%的涨幅领涨两市;而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疫情期间表现亮眼的必需消费品板块,以1.5%以内的涨幅显著落后;此外,商贸、保险、纺织服装、交运等受疫情冲击显著而恢复缓慢的板块,板块反弹力度也明显偏弱。
3、短期扰动因素已初步证伪,利于巩固反弹信心。假期特朗普关税威胁言论,引发市场担忧A股节后跟随外围市场补跌;我们在上周策略周报《海外扰动或为结构性布局良机》中分析指出,考虑到当前美国经济形势严峻下,关税威胁论短期或难以付诸行动,主要受制于:一美国疫情防控压力仍未有效缓解,且疫情防控不力下美国失业人数增速创纪录、二季度美国经济下滑程度或超预期,美国短期需要中美经贸阶段协议的正常履行,尤其中国疫情防控得力经济重启最快之现状;
二美联储投放大量流动性,若进一步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或将导致美国国内通胀压力显著上升,大幅增加后续美联储政策实施难度,更增添后疫情时期美国经济修复阻力。综合判断,短期特朗普关税威胁言论或难以付诸行动,最有可能时机或待美国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济基本完全重启,预计最快或在美国大选拉票预热期的七月;短期扰动因素或创造结构性布局良机。
而近日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双方牵头人的通话,也初步证伪以上担忧因素的落地实施;短期外围不利因素的消除,利于巩固反弹信心。双方牵头人表示应加强宏观经济和公共卫生合作,努力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推动取得积极成效。
4、结构性反弹动力蓄势进发:一对冲性政策加码落地在即。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国际经济贸易的冲击前所未有,中央已紧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根据疫情不同阶段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对策。随着湖北日新增自3/18起基本归零,标志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国内对冲性政策加码落地实施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全国两会即将于5月下旬召开,5月份市场对于逆周期的宏观、产业等定向纾困提振政策的预期或将持续保持热度。
近期召开的年内第三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稳六保”目标,将以扩大内需为主,同时要素配置改革有望加快落地实施。对冲性宏观政策加码落地在即,最新中央政策定调较前2次明显加大,提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要“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预示后续财政与货币政策双双加码落地在即。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20年赤字率或由2.8%提升至3.5%、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或由2.15万亿增至3万亿以上,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或1万亿;综上来看,预计20年实际财政赤字较去年净增3万亿元左右,预计可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以大幅对冲上半年国内外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与降幅。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中央罕见明确提出要“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预示后续随着消费通胀的回落,降准、降息及结构性贷款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近期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反复强调以“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政策确定性,对冲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并要求金融委各单位完善宏观预案,创造有效需求,优化供给结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政策质量,狠抓政策落实。预计在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环境下,对冲性的逆周期金融政策取向有望延续并得到有力落实。
二要素配置改革有望加快落地实施。中央提出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预计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有望加快落地实施,中长期利于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资本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方面,近期金融委提出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继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改革落地实施九个月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即将落地,总体实施方案已获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监管层同步发布试行办法。新三板精选层改革、注册制推广实施,取消境外机构投资额度等,均标志我国资本要素改革进入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发布的公募REITs试点办法,兼顾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企业杠杆率、拓宽项目资本金筹集渠道、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将聚焦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长江三角洲等,及国家级新区、有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试点)、聚焦重点行业(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行业,包括仓储物流、收费公路等交通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污染治理项目,鼓励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开展试点)、聚焦优质项目(项目权属清晰、具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及市场化运营能力等),有望发挥稳投资、补短板、防风险功能。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刚性约束及今年财税收入下降压力的背景下,以及拓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稳杠杆、实体稳投资等目标任务下,公募REITs的实施推广值得期待。
5、配置建议:以内需确定性板块为主,近中期重点把握可选消费及新基建机会。年内而言,“必需消费品+新老基建”内需板块避险为主。主要逻辑包括:一是基于如上分析,年内政策重心以稳消费稳投资为主,内需板块增长确定性较高;二是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战略成果,消费回补与开工投资条件具备,内需板块启动时机逐步成熟;三是稳投资稳消费等对冲性政策加码落地在即,有望提振相关受益板块。
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压力的逐步缓解,经济社会工作重心由高压防疫、经济停摆转变至常态化防控、重启与恢复经济活力的新阶段;经济逐步恢复预期下,对应的市场投资机会相应阶段性切换。建议重点把握估值已调整充分至底部、而盈利预期边际改善的细分行业或个股,有望领涨近中期结构性行情:
一是以疫情过后消费回补机会,政府消费补贴或财税金融激励政策下,耐用品消费、可选消费有望逐步回暖,尤其是疫情加速培育的新业态新消费趋势性机会,重点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设备(5G手机为主)等大宗耐用品消费,及餐饮酒店、旅游、航空、影院等服务消费板块(国务院最近下发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可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旅游景点、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以及在线教育、高清视频、云游戏、云办公、生鲜冷链等疫情加速培育的新业态新消费的趋势性机会。
二是结合年内稳投资稳就业、中长期创新升级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等三大类新基建;具体包括5G通讯、半导体、数据中心与数字基建、工业互联网、公共医疗卫生(生物安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新基建,及城市轻轨、环保、电网改造升级、城市旧改等传统基建。
三,低估值的券商、银行、保险、地产等大金融板块中的头部公司,业绩相对稳健,股息率相对国债利率已具备配置价值,预计5月起随着国内稳经济政策发力、经济逐步企稳修复,以及资本市场制度深化改革的加快推进,低估值的大金融板块也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
而此前具备避险或免疫功能的必需消费品内需板块,考虑到阶段利好预期反应较为充分,短期或存在适当回调压力:包括食品饮料、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医疗器械及生物疫苗等。
风险提示
贸易战和疫情全面爆发影响行业下游客户需求的风险;下游行业回暖不及预期的风险;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短期业绩下降的风险;新业务拓展不达预期的风险;部分公司估值过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