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230306

文本预览:
策略周报:经济刺激政策预期降温VS.基本面恢复好于预期,科技成长与周期价值有望交替领涨 一、市场焦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1、经济总量预期目标偏稳健。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立23年主要经济工作思路与目标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特别指出,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基本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思路与目标,量化年度主要发展预期目标,延续细化宏观政策力度;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设立的几项发展预期目标,包括GDP、新增就业人数与调查失业率、CPI、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M2与社融增速等。总体来看,GDP、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等经济总量与财政力度的预期目标稳健,GDP预期目标低于市场预期值5.4%,经济刺激政策预期降温(之前市场已降温,短期市场影响中性)。政府工作报告设立的预期目标,体现了近几年一贯的稳中求进工作要求,兼顾了近中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要求,也考虑到23年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仍较大这一因素。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GDP同比增长5%左右(22年预期目标5.5%左右,实际3.0%)、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与22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持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2、宏观政策总量稳健,侧重结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宏观政策,延续落实中央经济工作要求: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3%,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从拟安排的23年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规模来看,分别较22年的2.8%、3.65万亿元略有上调,但略低于之前市场普遍预期,或主要考虑了财政收支的持续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23年财政支出结构有望优化(如核酸检测等防疫支出有望大幅缩减),更多财政支出用于稳投资促消费等经济提效方面。 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侧重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健货币政策由“灵活适度”调整为“精准有力”,预计货币总量政策保持稳健,降准降息空间趋于收窄,M2增速或将由22年12%下方附近回落至23年的10%下方附近。近三年疫情冲击下,货币政策总体宽松,20、21、22年各降准3次/2个百分点、2次/1个百分点、2次/0.5个百分点,同时,20-22年1年期MFL依次下调2次/30bp、0次/0bp、2次/20bp,5年期LPR利率依次2次/15bp、0次/0bp、3次/35bp。 对比观察以上近三年降准、降息次数与幅度可知,由于过去十年我国持续降准共约下调了10个百分点,当前存准率~8%已处于历史底部,降准空间已非常有限,近三年降准幅度逐步收窄;同时,过去三年的年度降息次数与幅度,主要考虑因素为疫情对经济、企业的冲击,及房地产下行压力。预计23年防疫政策与工作优化后,疫情扰动大幅降低,同时22年下半年以来对供需两端房地产开发商、购房群体的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加码,预计下调利率以刺激房地产销售的政策必要性与空间均下降。 23年货币总量政策平稳,降准降息空间边际收窄下,强调精准有力,旨在发挥政策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功效。结合财政政策的贴息工具,预计23年财政货币的结构性工具组合仍有加码空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22年下半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累计投放逾2万亿元,包括通过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8000亿元、资本金政策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以及2000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2000亿元的保交楼专项贷款等。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PSL抵押补充贷款暂停2年半后,22年9月起重启PSL三个月逐月加量,累计新增PSL约6000亿元,表明精准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加码发力。 3、23年政府重点工作: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等 当前经济工作主要面临的内外环境。虽然当前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但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 报告提出23年政府重点工作主要有: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3)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4)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5)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展开>>
收起<<
《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230306(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230306(19页).pdf(1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都证券《国都投资研究周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策略周报:经济刺激政策预期降温VS.基本面恢复好于预期,科技成长与周期价值有望交替领涨 一、市场焦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1、经济总量预期目标偏稳健。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立23年主要经济工作思路与目标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特别指出,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基本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思路与目标,量化年度主要发展预期目标,延续细化宏观政策力度;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设立的几项发展预期目标,包括GDP、新增就业人数与调查失业率、CPI、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M2与社融增速等。总体来看,GDP、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等经济总量与财政力度的预期目标稳健,GDP预期目标低于市场预期值5.4%,经济刺激政策预期降温(之前市场已降温,短期市场影响中性)。政府工作报告设立的预期目标,体现了近几年一贯的稳中求进工作要求,兼顾了近中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要求,也考虑到23年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仍较大这一因素。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GDP同比增长5%左右(22年预期目标5.5%左右,实际3.0%)、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与22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持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2、宏观政策总量稳健,侧重结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宏观政策,延续落实中央经济工作要求: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3%,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从拟安排的23年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规模来看,分别较22年的2.8%、3.65万亿元略有上调,但略低于之前市场普遍预期,或主要考虑了财政收支的持续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23年财政支出结构有望优化(如核酸检测等防疫支出有望大幅缩减),更多财政支出用于稳投资促消费等经济提效方面。 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侧重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健货币政策由“灵活适度”调整为“精准有力”,预计货币总量政策保持稳健,降准降息空间趋于收窄,M2增速或将由22年12%下方附近回落至23年的10%下方附近。近三年疫情冲击下,货币政策总体宽松,20、21、22年各降准3次/2个百分点、2次/1个百分点、2次/0.5个百分点,同时,20-22年1年期MFL依次下调2次/30bp、0次/0bp、2次/20bp,5年期LPR利率依次2次/15bp、0次/0bp、3次/35bp。 对比观察以上近三年降准、降息次数与幅度可知,由于过去十年我国持续降准共约下调了10个百分点,当前存准率~8%已处于历史底部,降准空间已非常有限,近三年降准幅度逐步收窄;同时,过去三年的年度降息次数与幅度,主要考虑因素为疫情对经济、企业的冲击,及房地产下行压力。预计23年防疫政策与工作优化后,疫情扰动大幅降低,同时22年下半年以来对供需两端房地产开发商、购房群体的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加码,预计下调利率以刺激房地产销售的政策必要性与空间均下降。 23年货币总量政策平稳,降准降息空间边际收窄下,强调精准有力,旨在发挥政策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功效。结合财政政策的贴息工具,预计23年财政货币的结构性工具组合仍有加码空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22年下半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累计投放逾2万亿元,包括通过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8000亿元、资本金政策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以及2000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2000亿元的保交楼专项贷款等。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PSL抵押补充贷款暂停2年半后,22年9月起重启PSL三个月逐月加量,累计新增PSL约6000亿元,表明精准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加码发力。 3、23年政府重点工作: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等 当前经济工作主要面临的内外环境。虽然当前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但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 报告提出23年政府重点工作主要有: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3)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4)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5)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