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宏观经济每周聚焦:换个角度看“局部疫情”和“就地过年”的经济影响-210131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每周聚焦:换个角度看“局部疫情”和“就地过年”的经济影响-21013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宏观经济每周聚焦:换个角度看“局部疫情”和“就地过年”的经济影响-210131(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年初以来,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部分省份发生了局部疫情,为了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的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春节期间要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 根据交通运输部预测,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 “局部疫情”和“就地过年”对宏观经济会带来什么影响?本篇报告从经济运行的季节性特征以及“局部疫情”和“就地过年”会不会改变这种季节性特征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 总体结论表明,我们需要对经济基本面预期进行一定下修,要高度重视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经济运行的“季节性”从何而来?以历史平均水平看,全年四个季度的GDP占比分别为22%、24.5%、25.5%、28%左右,一季度明显低于其他季度。 我们都知道一季度有特殊的“春节因素”,但春节究竟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形成了季节性,需要具体分析。 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气温因素;(2)年终总结效应;(3)工作日偏少;(4)人员流动。 总的来看,无论是工作日偏少原因,还是人员流动效应,可以解释春节所在的一季度经济总量季节性偏低,但对比来看却很难解释四季度经济总量季节性偏高。 天气原因可以一定程度解释,而解释力度最强的是“年终总结效应”。 一些企业在春节期间放较长时间的假期,一定程度上可能并不是因为“人员返乡”,而正是因为“过年”本身。 因此,我们在分析中,需要明确的是“就地过年”不等于“不过年”,更不等于“不放假”。 一季度季节性最强的行业是农业和建筑业,但主要是受天气因素影响。 我们把GDP按照行业拆分,可以观察到农业和建筑业是最为明显的在一季度存在季节性的行业。 比如,201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一季度占全年的比重仅为12.6%,建筑业只有15.7%。 从数量占比分析,一季度的季节性偏低大体有40-50%是由这两个行业贡献。 经验研究来看,并不是外来人口迁入越多的省份季节性越强,而实际上这两个行业的季节性主要与气温因素有关,越是北方的省份,这种季节性越强。 基于这样的原因,可以判断今年不一样的“过年”并不会改变经济本身的季节性。 同时,根据对建筑业的分析,我们也大体可以得出,总需求中最具有季节性的投资,也很难由于“就地过年”就在一季度明显向好。 由于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可能留在南方,2月下旬开始南方地区的复工进度需要持续观察,但至少从时间维度上看,局部疫情大概率对1-2月的整个内需都会是负面影响。 “就地过年”会提高工业生产吗?首先我们观察往年的劳动力春节迁徙是否形成了一些外来人口大省与众不同的季节性效应。 我们拿中国近10年劳动力迁入最大省份――广东,和劳动力迁出的大省之一――江西(选择南方省份是为了剔除天气因素的影响)做对比发现,两者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季节性基本一致,并没有因为广东在春节前后的劳动力流出而让其一季度工业生产明显弱于其他省份。 基于这样的观察,我们也很难认为劳动力不流出就能显著提升工业生产。 与此同时,全国整体的一季度工业生产的季节性走低,还与货物运输相关。 今年的情况可能会让货运受到进一步压制。 因此,对于工业生产因为“就地过年”会延长工作天数而因此明显走强的这一逻辑,我们认为需要谨慎观察。 综合局部疫情对需求端的消费、生产端的生活性服务业等较为明确的负面影响,对比2020年四季度时的市场预期,当前对经济基本面预期进行下修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