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平安证券-投石问路系列(第27期):碳交易市场影响几何?-210624

上传日期:2021-06-24 08:08:14 / 研报作者:魏伟张亚婕 / 分享者:1005593
研报附件
平安证券-投石问路系列(第27期):碳交易市场影响几何?-210624.pdf
大小:438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平安证券-投石问路系列(第27期):碳交易市场影响几何?-210624

平安证券-投石问路系列(第27期):碳交易市场影响几何?-210624
文本预览:

《平安证券-投石问路系列(第27期):碳交易市场影响几何?-210624(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投石问路系列(第27期):碳交易市场影响几何?-210624(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摘要事件: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

《公告》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

1、碳排放交易是什么?碳交易市场是什么?碳排放交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12月日本东京签订的《京都协议书》,《京都议定书》将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二氧化碳、甲烷、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气体确定为温室气体,上述气体均可折算为二氧化碳进行计量,因此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权被称为“碳排放交易权”,从事碳排放交易权的市场被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根据ICAP的定义,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

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

它们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

2、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经历了哪些发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地区试点走向全国统一。

2011年我国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个省市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自此开启我国碳市场的探索;2012年6月发改委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自愿减排(CCER)审定与核准作出规定;2013年始七大试点地区碳市场陆续启动;2017年12月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原则,计划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分为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历时一年左右。

不过我国地区型碳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有限,7大试点地区截至2021年4月碳排放累计成交量3.3亿吨,碳价对于碳排放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但是多年的运营仍然为我国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提供了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

3、全球碳价表现几何?当前全球碳价处于上升趋势。

2018年,全球碳价开启新一轮上涨。

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碳价大多下跌。

当前在碳中和的引导下各国碳市场逐步收紧了碳配额发放,碳价逐步攀升。

我国碳价整体偏低,碳市场运行初期波动较大。

相较海外而言,我国国内碳价普遍偏低,欧洲碳价大约是我国试点碳价的10-60倍水平;国内碳试点平均碳价从2013年到2017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起有所回升。

试点地区碳市场在运行初期波动较大,尤其是深圳、广东等碳市场相对活跃的地区。

4、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将如何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含量,交易区间是±30%。

5、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成立对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转型有何影响?绿色金融在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为市场行为提供有效的碳价。

展望未来,碳交易市场将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看,第一,提高碳定价效率有赖于基础要素的支持,当前需要建立清晰的总量目标、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建立完善的交易机制等;第二,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有助于稳定预期且有助于为现货市场提供价格依据,我国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有望同时发展,同时也会加强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第三,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碳价对于投资和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过渡期的激励补偿机制。

风险提示:1)全球极端天气变化带来碳价快速上行;2)全球大国博弈快速升温;3)国内经济发展不及预期,放缓战略政策节奏。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