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产业链视角看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30109

文本预览:
平安观点: 警惕“过早去工业化”陷阱。近年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项任务的首位。除了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脆弱性上升外,也和中国所面临的“过早去工业化”压力有关。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问题略好于拉美国家的“早熟型去工业化”,但和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的“典型去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增加值占比从峰值到降至30%的时间间隔较短,且该比例到达30%左右时的人均GDP水平较低。当前中国“由制造到服务”的基础并不牢固:一是,制造业是连接“外循环”的重要抓手;二是,“由制造到服务”所需的消费升级动力并不强;三是,“过早去工业化”会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因此,需夯实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基本盘。 多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一,2011年至今,中国工业增加值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面临印度、东南亚国家等低端分流和欧美再工业化的“两头挤”困境;三,中国传统产业虽正在向中高端升级,但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结构不均衡是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四,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和生产效率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们都是制约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约束;五,中国核心技术面临美国等国家的“卡脖子”科技封锁,突破当前局面关键是要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自主可控”视角看中国的优势和短板产业。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构,中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的分类,逐一梳理中国世界领先、世界先进、和世界差距大、和世界差距巨大的四类产业,并总结了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卡脖子”领域。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短板领域大多具备中低端制造能力,但普遍缺乏高端制造能力,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链的自主性提高。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如何破局?突破当前困境,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多主体、多举措共同努力。除了偏中长期的政策,如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资本市场给创新激励等以外,我们认为短期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执行度相对较高的方向着手:首先,需求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基础,有必要充分释放国内的消费需求;其次,充分用好各项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并形成合力;再次,尽快出台看得见、获得感强的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家信心恢复;最后,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仍然需要做全球化的坚实拥趸。
展开>>
收起<<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产业链视角看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30109(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产业链视角看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30109(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产业链视角看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平安观点: 警惕“过早去工业化”陷阱。近年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项任务的首位。除了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脆弱性上升外,也和中国所面临的“过早去工业化”压力有关。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问题略好于拉美国家的“早熟型去工业化”,但和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的“典型去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增加值占比从峰值到降至30%的时间间隔较短,且该比例到达30%左右时的人均GDP水平较低。当前中国“由制造到服务”的基础并不牢固:一是,制造业是连接“外循环”的重要抓手;二是,“由制造到服务”所需的消费升级动力并不强;三是,“过早去工业化”会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因此,需夯实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基本盘。 多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一,2011年至今,中国工业增加值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面临印度、东南亚国家等低端分流和欧美再工业化的“两头挤”困境;三,中国传统产业虽正在向中高端升级,但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结构不均衡是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四,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和生产效率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们都是制约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约束;五,中国核心技术面临美国等国家的“卡脖子”科技封锁,突破当前局面关键是要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自主可控”视角看中国的优势和短板产业。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构,中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的分类,逐一梳理中国世界领先、世界先进、和世界差距大、和世界差距巨大的四类产业,并总结了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卡脖子”领域。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短板领域大多具备中低端制造能力,但普遍缺乏高端制造能力,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链的自主性提高。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如何破局?突破当前困境,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多主体、多举措共同努力。除了偏中长期的政策,如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资本市场给创新激励等以外,我们认为短期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执行度相对较高的方向着手:首先,需求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基础,有必要充分释放国内的消费需求;其次,充分用好各项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并形成合力;再次,尽快出台看得见、获得感强的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家信心恢复;最后,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仍然需要做全球化的坚实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