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宏观周报:为什么是服务型结构性通胀?-221225

《光大证券-宏观周报:为什么是服务型结构性通胀?-221225(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宏观周报:为什么是服务型结构性通胀?-221225(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周聚焦:
随着防疫政策大幅优化,明年消费需求释放、货币乘数上升,引发市场对明年通胀风险的担忧。此前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两次提出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稳物价”作为明年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从海外经验出发,结合国内供需形势,重点探讨在防疫政策优化下,明年国内的通胀形势。
预计明年国内通胀读数整体温和,但服务领域涨价压力较大,表现为服务型结构性通胀。一方面,疫后服务消费修复空间最大,尤其是接触性服务,其需求恢复斜率较快、叠加前期服务业供给主体收缩,供需缺口走阔,将阶段性推升服务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动能走弱、俄乌冲突影响收敛、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意味着明年食品和能源供给冲击有望减弱,将部分对冲上行压力。
需求侧:随着消费场景修复、促消费政策发力,明年消费复苏方向无虞,但恢复高度仍存不确定性。其中消费缺口较大的服务、住房消费恢复弹性最强。
从亚洲国家经验看,居民储蓄率回落偏慢,今年三季度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居民收入结构性分化加深,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资产负债表受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从这一角度而言,疫后消费回归常态化可能是一个相对偏慢的过程。若想要加速居民消费恢复,需要面向居民端的财政政策予以配合。
供给侧:从内外部环境看,食品、能源供给风险可控;服务供给不足更多体现为前期市场主体收缩后的滞后性调整,劳动力短缺风险较小。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预期转弱等问题,我国面临的并非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是稳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环境。防疫政策优化,更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参考日韩等国,在疫情高峰结束后,劳动参与率均快速回升至疫情前水平。相比之下,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服务业市场主体明显收缩,其恢复常态化的时间相对更长,对供给侧的冲击更大。
从海外经验看,2022年各国疫情管控放松后,餐饮、酒店、娱乐等接触性服务业价格涨幅较大,多数国家在5%左右,教育、住房、医疗等价格涨幅则相对温和。根据2021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家庭服务等接触性服务消费占比为9.6%,若简单假设2023年这三类接触性服务价格涨幅为5%,则对应CPI中枢上行0.48个百分点。
全球央行:
日本央行修改收益率曲线控制计划;欧洲央行释放鹰派信号。
海外政策:
欧盟批准德国490亿欧元经济支持计划;俄方称乌方“和平方案”未考虑现实情况。
国内政策:
习近平同德国总统通话;证监会提出推动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国常会部署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财经日历:
12.27(周二):9:30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2.28(周三):8:50日本央行12月货币政策会议摘要;12.31(周六):9:30中国官方制造业PMI
风险提示:海外能源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恢复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