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光大宏观周报:人民币汇率转向,反弹还是反转?-221211

《光大证券-光大宏观周报:人民币汇率转向,反弹还是反转?-221211(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光大宏观周报:人民币汇率转向,反弹还是反转?-221211(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10月美国通胀降温速度明显快于市场预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幅度和终点利率的预期显著回落,叠加国内疫情防控优化和金融政策加码支持房地产领域,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修复态势。短期来看,美国通胀走势仍然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美联储加息预期存在回摆风险,叠加俄乌冲突和能源短缺风险尚未出清,人民币汇率在短期修复后有望维持震荡。展望明年,随着美联储紧缩节奏放缓,叠加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人民币汇率有望修复至6.8以内。同时,贸易差额收敛将弱化经常账户盈余,也不宜抱有过度乐观的预期。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11月以来持续修复。2022年以来,在中美经济和通胀周期错位的推动下,中美货币环境松紧程度迥然相异,进而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大幅贬值。11月4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至7.26,年内人民币贬值幅度达13.80%;但是自11月4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持续修复态势,至12月9日,中间价已修复至6.96,期间人民币升值4.09%。
中美周期错位是驱动人民币对美汇率贬值的主导因素。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两轮贬值均由中美周期分化所主导。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美经济增速的相对强弱开始呈现逆转态势,美国经济受益于疫情扰动趋弱开始呈现修复态势,而我国经济则在高基数、结构调整以及疫情二次冲击等多重因素的拖累下边际走弱。中美经济和通胀周期的错位导致政策周期持续分化,在美国不断加快货币紧缩节奏的同时,我国则继续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推动了中美利差倒挂和资本流出,进而带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
中美经济政策周期背向而行的态势,正在预期层面出现改善,预期交易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数据是否能够持续验证预期。经济和通胀表现迥异,是中美周期相位差持续走阔的主要推手。11月10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10月CPI同比增速显示,美国通胀的回落速度明显超出市场的预期。随后,期货交易数据显示,市场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明显回落,美元指数自11月4日的110.78,回落至12月9日的104.93。同时,国内持续推进疫情防控优化,以及金融政策加码支持房地产领域复苏,推动中美利差收敛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修复。
后续通胀数据能否持续验证市场预期,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否持续修复的关键。短期来看,一是,美国通胀仍然存在回落不及预期的可能性,并且明年一季度之前,美联储大概率仍将维持加息态势;二是,欧洲能源短缺和俄乌冲突等风险因素还未出清,美元指数可能受益于避险情绪升温等因素反弹。因而,强美元周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制渐趋缓和但仍将存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之后,在明年二季度之前维持震荡的可能性较高。
2023年,强美元周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制渐趋走弱,国内经济温和复苏支撑汇率修复,人民币汇率有望修复至6.8以内。
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美国消费者通胀回落的确定性逐步增强,美联储加息路径渐趋明朗并临近尾声,强美元周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有望逐步走弱。内部环境来看,疫情反复和房地产行业收缩,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正在趋弱,国内经济持续修复也有望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支撑下,人民币汇率有望逐步修复至6.8以内。同时,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需求回落,可能会对我国出口增速形成明显拖累;但国内经济持续修复的背景下,进口增速放缓空间相对有限,贸易差额的收敛将弱化经常账户盈余。因而,也不宜对人民币汇率抱有过度乐观的预期。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范围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