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125页PPT深度解密隐性债务、政策疏导、风险识别与机会选择-180828
《兴业证券-125页PPT深度解密隐性债务、政策疏导、风险识别与机会选择-180828(1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证券-125页PPT深度解密隐性债务、政策疏导、风险识别与机会选择-180828(125页).pdf(12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结论
引言:本文为兴业证券固定收益团队从隐性债务的角度入手、汇集过去几年研究成果整理而成,不敢说是鸿篇巨制,但争取做到数据翔实、有理有据的分析,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一、债务问题,缘何而起?
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跟土地财政的信用创造有一定关系。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可能跟财政、金融体系都有一定关系。
在地方债出台后,置换加速,“双轨制”下,城投金边属性加强。而地方债置换结束后,完全历史遗留问题的切割,从逻辑上讲,城投不再受益于当地财政。
而急速地清理地方隐性债务、去杠杆,压力是明显上升的,政策在逐步寻找力度和节奏的权衡。除了各种政策出台外,央地关系重建贯穿其中。
既然城投存量在建项目合理融资要保证,那么前期一致悲观预期就会扭转,系统性风险解除,但也达不到“鸡犬升天”的地步!一刀切和一股劲的信仰都不可取!
二、城投平台可能形成的“隐性债务”知多少?(重点内容)
隐性债务管控达到新的监管高度。根据逻辑推理,隐性债务是指政府既没有负有偿还责任,也没有承担担保和救助的债务,但这些债务一旦出现危机,政府从公众利益的角度考虑,必然会加以干预,承担责任(即地方政府进行了刚兑)。最为直接的判断:15年之后形成的非地方债形式的债务,只要地方政府承担责任,都可能是隐性债务。
仅仅考虑城投的隐性债务17年达到34.5万亿元。隐性债务相比显性债务可能比较庞大。庞大的隐性债务,城投全部刚兑、拉动经济增长压力是较大的,但守住底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又是宽信用、宽财政的重要前提。大部分债务风险可能是累积在银行体系,非标回表加上补资本压力,当前阶段隐性债务重点是监管和规范,达到逐步化解的目的。
从存量角度看,各省地方融资平台形成的隐性债务分化极其明显!各地方隐性债务的增量也分化极其明显。
无论是从债务总量的角度还是债务率的角度看,各个地方、各个行政级别的债务压力差异较大。
三、地方债务与地方隐性债务的政策疏导
地方债置换对降低地方债务压力功不可没,但随着地方债(特别是新增专项地方债)的扩容,城投债的历史使命也将逐步完成。
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是新增专项债),有逐渐取代城投债等承担地方政府融资功能的趋势。
政策引导下,地方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提升。按照目前地方债的收益率测算,地方债已经具备配置价值。
不再承担地方政府融资职能≠退出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加速的退出可能实际上是跟政策的初衷违背。
新的一轮置换的可能性偏弱!既然隐性债务大部分的风险是累积在银行体系,未来银行资本金垫厚、财政是否给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值得关注。
四、风险识别与机会选择
城投平台进入了债务滚续的时代,虽然系统性风险化解,但到期兑付压力不轻,拆东墙补西墙事件普遍存在。除了债券外,非标、贷款的到期也是非常值得关注。
对外担保比率大等几类常见的瑕疵点是造成再融资困难、兑付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值得关注。
投研追求的是并非绝对安全性,而是性价比。
融资平台的强化、弱化与分化?从实际情况看,分化可能更加契合实际。
国务院常委会的表态,对城投压力阶段性缓解,但长期隐忧未除。当地政府的救赎:转型+抓大放小,城投在做一轮供给侧改革。
从投资的角度看,抓大放小是最为安全的措施。抓存量公益性项目、当地城投最强资质主体。如果考虑到项目类型、隐性债务率,可能是有预期差的,隐性债务不大、债务率不高的地区反而提供了相对高收益。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



会员中心
开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