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P2P爆雷与监管-180902

上传日期:2018-12-14 09:35:07 / 研报作者:任泽平方思元 / 分享者:1005681
研报附件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P2P爆雷与监管-180902.pdf
大小:1382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P2P爆雷与监管-180902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P2P爆雷与监管-180902
文本预览: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P2P爆雷与监管-180902(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P2P爆雷与监管-180902(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导读:
        今年宏观金融形势的主要逻辑不是中美贸易战,更不是滞胀,而是产能新周期决定的经济  L  型韧性,以及金融周期下半场决定的流动性退潮。近期  P2P  大面积爆雷正是流动性退潮后,资金链断裂、骗局暴露的集中表现。P2P  在我国的发展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很多打着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名义,一度沦为赤裸裸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工具,模式异化,需深刻反思。  
        摘要:
        P2P  网贷在中国被异化,缺乏监管,很多沦为庞氏骗局。P2P  原本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属于民间借贷范畴,P2P平台是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定位为“信息中介”,“小额分散”。P2P  作为源于英美等国的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四大特点:1)规模爆发式增长,成交量、投资人数及借款人数已位列全球之最;2)长期处于监管真空,风险乱象大面积发生,沦为庞氏骗局;3)借贷结构两端均以自然人为主,呈现“大批中等收入的年轻投资者对大批低收入的年轻借款人”特征;3)业务创新偏离轨道,由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    P2P  行业大面积“爆雷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折射行业深层次问题。截止目前,P2P  平台共出现三波爆雷潮。1)2013  年:宏观经济下行,信用风险提升,行业违规乱象丛生,部分平台暴雷,行业迎来第一次清理。2)2014-2016  年:前期股票牛市导致  P2P  平台流动性抽离,后期监管陆续落地,行业经历“由乱而治”的过程,平台风险先后暴露,卷款跑路频发,网贷平台迎来第二次清理;3)2017  年底至今:金融去杠杆带来流动性退潮,平台偿付压力提升。备案整顿期内,合规成本提升,资金链压力挤出高度依赖资金池的平台。风险溢出后显著影响投资者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历次爆雷潮的深层次问题相同:P2P  在我国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发展异化,偏离本质。
        P2P  在我国发展异化症结:监管缺位、风控能力、刚性兑付与业务模式骗局。正规的  P2P  平台定位于信息中介角色,利用自身的大数据风控能力筛选借款人,并在平台发布借款信息,由投资人自主选择投资标的。当投资者需退出时,需在平台上将债权转让给下一个投资人方可退出,如果短期无法转让债权,则继续持有,平台作为交易撮合者不存在资金链压力及挤兑风险。然而我国  P2P  合规发展面临三大阻碍,一、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准入门槛较低,违法违规模式繁多且违法成本低;二、在资产端征信体制不发达,难以支撑平台大数据风控能力;三、投资端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通病,且投资者偏好短期限投资,平台为吸引客户、增加流量,承诺刚性兑付,并通过期限拆标实现以短贷长。在三重因素影响下,P2P  乱象丛生:一类是在监管缺失的背景下主动恶意违法,主要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第二类则是由于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与  P2P  业务模式不匹配,大量资质较差借款人进入平台,收益难以抵补风险,而同时平台需对客户实现刚性兑付,资金池模式逐步形成,P2P平台由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部分甚至形成庞式融资。  
        正规  P2P  的核心在于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充分的信息透明度。2016  年以来,虽然  P2P  行业逐步整改,然而整改路径仍不清晰,深层次问题仍未解决,目前我国  P2P  行业仍面临五大矛盾。一是征信系统  VS  风控能力,征信体系仍未打通,难以有效提高风控能力。二是担保体系  VS  风控能力,在风控能力短期难以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没有合适的第三方担保机构,协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银行存管能力  VS  行业透明度,P2P  存管对银行资质要求较高,部分银行难以满足,从而出现“存而不管”“部分存管”等问题,存管效果大打折扣。四是资金池清理  VS  存量债权处理方式有限,一方面监管禁止资金池业务,然而另一方面存量业务清理机制不明确,平台短期难以摆脱资金池模式。五是监管要求  VS  监管落实,P2P无统一机构管理,部分地区监管力度偏松偏软、区域差异较大。
        P2P  行业未来监管路径展望:短期排风险与控风险并重,长期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考察英美两国  P2P  发展,均对  P2P  准入设置较高门槛且有法可依,拥有完善的征信系统,资金存管透明,且重视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在此基础上平台风控管理水平较高,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期来看,我国  P2P  爆雷风险较大,乱象繁多,需注意排风险与控风险并重,通过合规检查、备案,逐步向牌照管理转变,倒逼平台提高风控能力,同时防范流动性风险进一步蔓延。长期要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征信系统、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完善金融市场统计制度,实现常态化监管。
        风险提示:融资收缩超预期,改革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