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之道-181016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之道-181016(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之道-181016(25页).pdf(2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导读:
9月19日央行召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再次强调解决好部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此次会议是继9月5日央行及全国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后同月的第二次会议,充分体现政策层面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融资情况及发展。小微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动性退潮后整体面临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如何产生?国际上有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又该如何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
摘要: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重要性不可轻视。按照国家统计局指标口径,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的比重超90%。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17年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以及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呈现明显的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结构。其中内源融资平均占比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外源融资方面,小微企业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比例大约为6:4,对于民间金融依赖性同样高于发达市场。在正规金融领域,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面临信贷覆盖率低、贷款审批难度大等问题,正规金融对我国小微企业的支持整体偏弱。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规模达4.4万亿美元,而融资供给仅约为2.5万亿美元,对应的融资缺口达1.9万亿美元。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症结,除了企业自身信息不透明、竞争力薄弱外,存在金融机构和政策配套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金融机构方面,首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面临明显的分层问题,一是流动性分层,二是信贷分层,流动性分层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依靠银行体系完成,而信贷分层决定银行信贷投放偏好规模大、风险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企等,在流动性收紧时期,小微企业率先受到冲击。其次,金融机构缺乏发展小微业务的内生激励,我国银行业过去长期处在利率管制或利率自律机制中,负债成本较低,缺乏追求高收益、高风险资产的内生动力,风险定价能力较弱,难以在缺乏有效抵押物、基于信用的基础上形成合理风险定价,而这种能力正是有效支持小微融资所必须的。政策配套方面,支持小微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全国征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国际经验说明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考察美国、德国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在政策层面,两国均将支持小微企业上升到国家立法,并在财税政策上大力支持,成立专职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同时设立各项基金和资金扶持计划;在基础设施层面,搭建健全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作为坚实后盾;在金融机构方面,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管理水平高。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破解之道,我们提出四项建议:(1)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征信体制及担保体系,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2)金融监管尊重市场规律,持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向纵深发展,提高相关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时一方面充分考虑风险溢价,一方面在合理尽职基础上落实尽职免责,从根本上强化小微业务激励;(3)加快完善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建设,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4)支持有特色的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发展,发挥本土化、决策机制灵活、资源广、大数据等优势,支持回归本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利用大数据、小额、分散等方面优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风险提示:融资收缩超预期,政策推动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