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从全球央行救市案例看待维稳和市场关系:其他央行是否买股票救市?-190111

《华泰证券-从全球央行救市案例看待维稳和市场关系:其他央行是否买股票救市?-190111(2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从全球央行救市案例看待维稳和市场关系:其他央行是否买股票救市?-190111(22页).pdf(2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我们认为,国际上央行救市的案例并不少见,不要简单带着价值标准来看待中央银行持股,但是任何的救市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论是救机构还是直接入场救市,都存在自身的利弊,需要平衡利弊后做出选择。中央银行持股救市的案例主要发生在东亚经济体,央行持有股票救市优点是降低了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但是破坏了市场规则。欧美国家是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进而稳定金融市场,救助金融机构而不直接救市场的“利”在于保持了市场规则,而“弊”在于助长金融机构道德风险。
中央银行直接持股救市的案例主要发生在东亚经济体
梳理发现中央银行持股救市的案例主要发生在东亚经济体,央行持有股票救市优点是降低了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但是破坏了市场规则。日本央行救市的基础是紧密的银企关系,日本主银行制度是银行与企业深度关联的银企结合制度,银行持企业股权是银企结合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出现危机时,日本央行将其直接买入自身资产负债表,而如果之后没有经济景气周期,日本央行买入ETF相当于自救。中国香港金管局的市场稳定手段,既包括直接动用外汇基金,买入恒指蓝筹大盘股和港元,也包括限制做空等市场管控措施。
欧美国家是救机构不直接进入市场成立救市基金
欧美国家是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进而稳定金融市场。次贷危机时,美联储救助措施主要包括通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稳定股市,通过各种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对处于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予以援助等。欧债危机时,欧央行采取调整政策利率、购买欧元区主权债券、实施长期再融资计划等多项应对措施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和美联储救助政策类似,欧央行同样也是救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而非直接入市。我们认为,救助金融机构不直接进入市场成立救市基金的“利”在于保持了市场规则,而“弊”在于助长金融机构道德风险。
不要简单带着价值标准来看待中央银行持股
我们认为,我国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后不能简单用传统货币政策视角看待央行工具的使用。宏观审慎视角使得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必须要使用更多工具,而防范股票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中央银行主要职责。我们认为,不要简单带着价值标准来看待中央银行持股,但是任何的救市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论是救机构还是直接入场救市,都存在自身的利弊,需要平衡利弊后做出选择;加强金融稳定,更为核心的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规则,把金融风险在转化为金融危机前化解才是监管当局应该发力的重点。
风险提示:1.我国经济存在超预期下行风险,由此存在导致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概率;2.美贸易谈判成果仍不清晰,谈判结果存在扰动金融市场概率;3.外部风险因素如美股波动风险等向国内传导,有望加大国内股市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