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二:日本如何识别“僵尸企业”?-190512

上传日期:2019-05-14 10:52:42 / 研报作者:张旭刘琛 / 分享者:1005690
研报附件
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二:日本如何识别“僵尸企业”?-190512.pdf
大小:1029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二:日本如何识别“僵尸企业”?-190512

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二:日本如何识别“僵尸企业”?-190512
文本预览:

《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二:日本如何识别“僵尸企业”?-190512(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二:日本如何识别“僵尸企业”?-190512(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载光阴有如一片莲叶,安静地浮在水面。谁又能知道,莲叶下可能已是暗流湍急。对于日本来说,1990-2000  年正是这样波暗流湍急的十载:GDP  增速从  7.7%直线下滑至  1.4%,就业率由  61.9%跌至59.5%。更为严重的是,经济增长的停滞让之前被掩盖的问题加速恶化,例如“僵尸企业”。据日经  Needs  统计,1989  年日本仅有  4%的企业属于“僵尸”,而到  2001  年时这个比例已达到了  25.5%,增长了整整  5  倍!
        ◆  “僵尸企业”的定义
        Edward  Kane  于  1987  年首次提出“僵尸企业”的概念,“僵尸  S&Ls  机构是可以移动、做出多种有害事情的金融机构的躯壳。就像  George  Romero的僵尸电影中演的那样,这些僵尸啃咬着其他活着的机构并让他们也成为僵尸。”
        在此之后,日本的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僵尸企业”,并认为“僵尸企业”的存在是导致日本十年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日本学者中村纯一从银行贷款利率角度着手,认为“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本应从市场退出的,但因为银行对其减免了利息、追加了贷款,因此仍继续生存的企业。星岳雄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僵尸企业”界定为没有复苏可能性但依靠银行生存的企业。“僵尸企业”的传染性亦不容忽视,此外,中国学者尹嘉啉在定义“僵尸企业”时考虑了会传染的特征。
        ◆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基于上述对“僵尸企业”的定义,学术界也研究出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目前,最受认可的、使用最广泛的识别方法是福田慎一(Fukuda)和中村纯一(Nakamura)提出的  FN-CHK  方法,该识别法是在  CHK  识别方法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标准而完善的。
        “僵尸企业”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信贷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例如银行会大幅减免“僵尸企业”的利息,CHK  法通过识别反常的信贷分配模式来判定“僵尸企业”的存在。CHK  法仅仅将企业所获得的资金成本作为判断标准,这显然不够全面,难免有遗漏或是误杀的情况。FN-CHK  法是对  CHK  法的改进,其在  CHK  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盈利标准”和“常青借贷标准”。
        盈利标准:如果一个企业息税前收益超过了我们计算出的最优利息支出,那么说明其有能力按照正常的利率支付利息。这个标准避免了将健康的企业误判为“僵尸企业”。
        常青借贷标准:在正常情况下,无利可图又债务高筑的企业大概率无法获得银行的追加贷款或是得到外部的资金支持,如果外债仍在逐年增加则说明了金融机构是在被迫给企业持续输血。此时该企业应被判定为“僵尸企业”。
        ◆  风险提示
        警惕“僵尸企业”的识别过程可能会产生的误判和遗漏两类错误。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