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五:“僵尸企业”识别与探析-190603

《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五:“僵尸企业”识别与探析-190603(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五:“僵尸企业”识别与探析-190603(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僵尸企业”的识别
本文选取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中的信用债发行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中甄别出“僵尸企业”并试图探寻其中的规律。2014-2018 年这五年内,被识别出的“僵尸企业”数量先升后降,依次为 70 家、106 家、100 家、57 家、55 家。在这 388 家次的企业中,有大量主体多次上榜。如果将重复上榜的记录剔除,则剩下 188 家“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的行业特征
虽然出现“僵尸企业”的行业较多,但是多数“僵尸企业”都集中于“头部”的 5 个行业。我们识别出的 188 家“僵尸企业”分布于 26 个申万一级行业,占了 28 个申万一级行业的 92.9%。采掘、钢铁、化工、公用事业、商业贸易这五个行业中“僵尸企业”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全部“僵尸企业”的 53.72%。
“僵尸企业”集中的行业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相较于 2014 年,2018 年采掘和钢铁这两个重资产行业已经退出“僵尸企业”的“前五大行业”,取而代之的是家用电器和传媒行业。“僵尸企业”的上述变化体现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2015 年,采掘和钢铁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分别为-5.05%和-39.92%;自从 2016 年开始,上述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018 时分别达到 2.14%和 21.81%。
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侧改革推升了煤炭价格,改善了采掘行业的盈利能力,但是也相应增加了火电行业的原材料成本。2015 年,火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 13.24%,至 2018 年时已经降为 2.34%,且 2017 年甚至出现了全行业普遍性的亏损。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火电所处的公用事业行业中,“僵尸企业”的数量由 2015 年的 4 家上升至了 2018 年的 8家。
“僵尸企业”的外部评级特征
2014 年,中高评级“僵尸企业”的占比较大;2018 年,中低评级的“僵尸”发行人明显增多。近年来“僵尸企业”评级分布合理化主要得益于监管部门对于债券评级行业的规范,同时也说明“僵尸企业”的形成方式正在变化。前期的“僵尸企业”更多地来源于产能过剩行业,当前很多“僵尸企业”是由于融资受限而产生。
风险提示
《银行业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的公布显示出中国对于“僵尸企业”出清的步伐正在加快,且其路径与日本经验有较大的相似之处,我国“僵尸企业”的出清进程可能会对相关主体的信用状况造成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