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研究院-点评6月金融数据:降息降准?问题出在结构!-190713

《恒大研究院-点评6月金融数据:降息降准?问题出在结构!-190713(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大研究院-点评6月金融数据:降息降准?问题出在结构!-190713(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
中国 6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22600 亿人民币,预期 19000 亿人民币,前值 14000 亿人民币。新增人民币贷款为 1.66 万亿元,预期 1.675 万亿元,前值 1.18 万亿元。M2 同比增长 8.5%,预期增长 8.5%,前值增长 8.5%。
1.核心观点:
1)6 月社融延续企稳, M2 增速平稳、M1 增速回升,居民和企业现金需求增强。
2)但社融结构恶化,专项债融资大增贡献社融回升,表外融资收缩误伤民营和中小企业;从信贷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力度不足,流动性分层导致非银机构贷款承压。
3)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裕支撑社融改善,但流动性分层引发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压力,导致 6 月信贷小幅收缩。包商银行事件和季末流动性紧张是此次流动性分层的主要诱因。
4)在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背景下,2019 年上半年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海外债券融资规模有所回升。近期监管层收紧房地产融资,为稳定市场预期、规范融资规模,近期政策加强房地产信托管控,严格规范房地产海外发债融资用途,控制银行房地产信贷规模。
5)目前外需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逐步推进,前期累积的金融风险问题频频引发爆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发力。短期来看,公开市场操作虽然可以缓解资金缺口,但由于期限太短难以流向实体经济,资金大量沉淀在银行间市场。长期来看,未来仍需要 TMLF、定向降准、降息等中长期货币工具缓解流动性分层难题,促进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降低实际利率水平。
6)当前货币金融问题的关键不是总量,而是结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性改革。
2. 6 月存量社融增速 10.9%,环比提高 0.3 个百分比,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方面,表外融资、地方专项债对社融形成有力支撑,人民币贷款仍是主力。
6 月社融增速延续回升态势,2019 年上半年社融较去年同期多增 3.18万亿元,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持续改善。6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2.26 万亿元,同比多增 7722 亿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速 10.9%,比 5 月提高 0.3 个百分点。时间拉长来看,2019 年上半年合计新增社融 13.23 万亿元,比2018 年同期多增 3.18 万亿元,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从结构来看,6 月人民币贷款仍是主力,表外融资同比少减 4791 亿元、专项债融资同比增加 2560 亿元,对社融形成有力支撑。表内融资方面,贷款仍是社融主力,较为稳定。6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1.67 万亿元,同比微降 69 亿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10.0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26 万亿元。受包商银行事件影响,中小银行同业流动性受到冲击,但央行及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6 月中小银行定向降准第二批执行释放约 1000亿长期资金,除此之外还通过超量续作 MLF、增加中小银行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手段,精准释放大量资金,保持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充裕;表外融资方面,低基数效应支撑社融同比大增。6 月表外融资萎缩2124 亿元,同比少减 4791 亿元,其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少减 815 亿元、多增 1638 亿元、少减 2339 亿元。主要是因为 2018 年 6 月在资管新规等监管趋严的政策下,表外融资大幅萎缩近7000 亿元;直接融资方面,相对较为稳定。6 月新增企业债券融资 1291亿元,同比微降 59 亿元,新增股票融资 153 亿元,同比减少 105 亿元;其他融资方面,财政政策发力形成有力支撑。6 月专项债融资 3579 亿元,同比多增 2560 亿元,对社融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3.银行信贷投放季末冲量,叠加央行货币投放力度加大,6 月信贷平稳增长,但高基数效应导致同比微降。贷款结构方面,住户部门贷款增长较快,企业中长期贷款仍然乏力,流动性分层下非银机构贷款承压。
信贷季末冲量叠加央行货币投放力度加大,新增信贷规模平稳增长。6 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 1.66 万亿元,同比减少 1758 亿元,由于2018 年 6 月政府向国有银行发放额外信贷额度且要求 6 月底前部署到非金融部门,导致 2018 年信贷基数高。但 6 月信贷环比增加 4842 亿元,反映信贷投放平稳增长。从供给端看,包商银行事件影响仍然存在,银行风险偏好尚未完全恢复,但 6 月央行多次大规模公开市场投放熨平流动性波动,叠加季末信贷规模季节性回升,前期分步降准效果逐步显现,故新增贷款规模稳定增长。从需求端看,居民贷款增长较快;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萎缩,企业中长期贷款仍然乏力;包商银行事件影响延续,流动性分层下非银金融机构贷款承压。
从结构来看,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继续上升,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低位波动,流动性分层导致非银金融机构贷款萎缩,贷款结构仍然不佳。6 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 3753 亿元,同比减少 248 亿元,占比22.6%,较 5 月增加 1229 亿元;新增居民贷款 7617 亿元,占比 45.9%,房地产销售小幅回暖支撑;非银贷款减少 161 亿元,环比下降 219 亿元,包商银行事件导致非银流动性压力骤增,流动性分层下非银金融机构承压。
4.M2 增速保持平稳,银行资金派生能力增强。M1 同比增长 4.4%,企业及居民流动性需求和交易需求回升。
M2 增速平稳增长,企业存款大幅增长,非银存款大幅收缩。银行资金派生能力增强,货币乘数较前期有所增长。6 月 M2 同比增速 8.5%,与 5 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 0.5 个百分点。存款方面,6 月企业存款增加1.56 万亿元,同比多增 6154 亿元,财政存款减少 5020 万亿元,同比减少 1868 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大幅萎缩,同比减少 6261 亿元。银行派生资金能力有所增强。截至 6 月末,银行超储率 2%,货币乘数 6.14%
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交易性现金需求增加,M1 增速回升。6 月 M1同比增速 4.4%,环比回升 1 个百分点,M1 增速大幅反弹,反映居民部门及企业部门的交易性现金需求增加。
5、流动性充裕带动社融数据持续反弹,但银行间市场结构分化明显。Shibor 利率自 2008 年后首次跌破 1%,流动性充裕,但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利率持续攀升,引发流动性分层。6 月 26 日隔夜 Shibor 利率 0.99%,自2008 年金融危机后首次低于 1%。6 月 27 日和 7 月 2-4 日隔夜 Shibor 利率再次低于 1%,整体流动性较为宽裕。考虑到我国央行超额准备金利率长期维持在 0.72%,Shibor 利率 1%接近隔夜 Shibor 利率底部。此外流动性走廊指标 DR007 自 2014 年公布以来首次跌破 2%,DR001 利率同样跌破 1%,也再次印证了整体流动性的充裕。
在市场流动性总量充裕背后,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利差扩大,流动性分层。我国主要通过“央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非银机构”进行流动性传导,央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形式向一级交易商(由四大行、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组成)投放货币,后者再以同业拆借、买入返售形式将流动性传导至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型银行(参考报告《中国利率市场现状:七大利率如何传导?——利率市场化专题(上)》)。5 月末至今,大型商业银行至中小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传导阻塞,出现持续的流动性分层问题。同业存单利率、发行额和发行成功率反映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就发行利率而言,6 月中旬至今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走低,而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行利率则维持上行趋势;就发行额和发行成功率而言,AAA 级同业存单发行额和发行成功率受影响较小,而 AA+和 AA 级同业存单发行额持续萎缩,发行成功率下行。7 月首周 AA 级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低至23%。R001 是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传导渠道,从 R001 最高利率与加权平均利率间的利差来看,6 月至今利差逐步扩大,且明显超过历史均值,表明部分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融资难度上升。
6、包商银行事件冲击和半年末流动性紧张是流动性分层的主要诱因。包商银行被接管打破银行业刚兑,市场风险偏好降低,部分商业银行对质押标的物“一刀切”,此外银监会和央行考核加剧了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
流动性总量充裕和结构性紧张并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受包商银行事件影响。5 月 24 日包商银行因出现流动性风险被央行接管,银行业金融机构打破刚兑,同业链条受到冲击。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如果一级交易商没有出借资金,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将承压;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信用债,2018 年至今信用债频频爆雷,使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逆回购时对质押物标的“一刀切”,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出现“无论给出多高的价格,都难以借到钱”的窘境。二是半年末流动性紧张。受银监会流动性考核和央行 MPA 考核影响,资金面阶段性紧张现象再次出现。6 月最后一周,AA+和 AA 级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出现明显下行,中小银行流动性紧张、大型银行资金融出意愿不足导致流动性分层现象突出。
7、针对流动性分层问题,央行针对性实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包括为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增信、增加再贴现和 SLF 额度、鼓励大型银行和头部券商融出资金、出台回购违约处置细则,直接为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提供流动性援助。
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发放小微、民营企业贷款的主力军,流动性分层现象将削弱金融支持实体的能力,加剧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流动性断裂有可能引发短期内信用大幅收缩,不仅压制经济企稳,而且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针对流动性分层问题,央行从总量和结构入手,施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疏通货币传导渠道:一是总量政策,央行向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通过拉低市场利率来恢复风险偏好,5 月 24 日当周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1000 亿元,随后一周净投放 4300 亿元。二是结构性政策,直接为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提供流动性援助。1)对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直接增信和投放资金。6 月 10 日央行对锦州银行发行同业存单提供增信,即通过创设标准化产品为同业存单违约进行投保,支持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6月 14 日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 2000 亿元、SLF 额度 1000 亿元,中小银行可使用合格债券、同业存单、票据等作为质押品向央行申请流动性,质押品范围扩大有助于解决中小银行抵押资产少困境。2)对大行和大型券商进行窗口指导。6 月 16 日,央行和证监会连续召见大型银行和头部券商,鼓励大行与大型券商作为同业对手方,并且要求券商提高短期融资上限,合力解决非银机构面临的资金压力。3)对违约处理进行明文规定,增强信心。6 月 16 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回购违约处置实施细则(试行)》出台,此前在债券回购交易违约往往以协商为主,处置效率不高,此次细则对违约处置时机和机制都做了明确规定,改善资金融出方的信心和意愿,恢复中小机构的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