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产业模式专题研究系列之二:供应链金融的“雷区”在哪里?-190721

《光大证券-产业模式专题研究系列之二:供应链金融的“雷区”在哪里?-19072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产业模式专题研究系列之二:供应链金融的“雷区”在哪里?-190721(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 供应链金融是什么?
供应链金融是有别于传统信贷的融资模式。资金提供方弱化对融资主体的信用以及抵押物要求,转为对产业链上的交易状态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单笔或者多笔交易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 供应链金融的“雷区”在哪里?
供应链金融是区别于传统授信的融资模式,针对单笔或者多笔交易提供融资服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的特点。虽然,理论上能够完美降低信用风险、减少损失,但实际业务中也存在“雷区”,我们对此进行总结。
◆ 对操作监督要求较高
雷区一:未能提前识别虚假贸易。真实的贸易背景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基础,一旦贸易背景失真,该融资业务的偿债来源便无从落实。
雷区二:对物流/仓储监管不到位。银行通常缺乏仓储管理能力,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可能存在物流企业的实际监管能力与金融机构的期望与要求不匹配的风险。
雷区三:其他操作细节上存在瑕疵。供应链金融的监管环节中涉及众多细节要求,例如,应收账款是否确权,还款资金是否进入专项管理帐户,资金/资产的监管是否实现闭环等这些细节上的要求。
◆ 对市场风险的预判
雷区一:货物/押品价格下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导致授信敞口扩大。例如,货物价格大幅度下跌,造成价值小于融资敞口,或者作为抵押物的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下跌,从而无法起到较好的风险覆盖作用。
雷区二:产业链价值面临收缩。供应链金融业务依赖于产业链,需要关注产业链的发展状况。一旦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产品最终销售将面临压力,产业链的价值无法实现会带来难以抵抗的信用风险。
◆ 对信用资质的判断
雷区一:担保方的信用资质较弱。在偿付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或者第三方担保。对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交叉持股、相互担保现象需要密切关注。
雷区二: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恶化。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由于款项回笼依赖核心企业的付款能力,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
◆ 风险提示
供应链金融往往涉及交易环节上的各方主体,操作存在一定的复杂度,需要密切关注各环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依赖产业链,需要关注产业链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