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历史上美国的金融大棒是怎么打的-190812

《华泰证券-历史上美国的金融大棒是怎么打的-190812(2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历史上美国的金融大棒是怎么打的-190812(23页).pdf(2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8月5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美国通过金融大棒制裁其他国家的案例不在少数,不论是日本、俄罗斯,还是伊朗、古巴等发展中国家,均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金融制裁冲击。我们通过比较美国对多个经济体的金融制裁案例发现,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制裁力度和效果也不断提升,我们提示关注中美贸易摩擦后续可能出现的金融摩擦,不论中美是经贸摩擦还是金融摩擦,实质是中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大国博弈,审时度势,冷静应对,“做好自己的事情”更重要。
压低油价、诱使卢布贬值打击前苏联和俄罗斯
美国多次通过金融手段对前苏联和俄罗斯施加限制,从而遏制其经济发展。通过我们的梳理和总结,由于俄罗斯是资源出口大国,与制造业强国不同,遏制其的办法是使其出口资源品价格降低或本币贬值。比较典型的两次金融大棒,一是通过华盛顿共识诱导前苏联实施产权快速私有化,二是在乌克兰事件后针对人员流动、资本管制、贸易交易等领域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美国对欧洲的金融制裁手段:抛售货币并阻止IMF提供贷款、制裁银行等
美国对欧洲的金融制裁手段主要是两种:一是利用货币制裁的手段。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为逼迫英法撤军,美国抛售英镑并阻止IMF为英国提供贷款,使得英镑贬值压力增大,储备资产锐减。而后英法撤军,货币制裁压力随即缓解。二是制裁欧洲银行,美国通过罚金的手段来约束别国屈从于美国的诉求。自“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对于欧洲的金融制裁更多是制裁银行业。包括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在内的多家全球大型欧洲银行都曾因违反美国有关协议而被处以重罚。
从贸易、汇率、对外投资等多维度制裁日本,维持美国世界经济金融霸权
随着日本战后制造业能力增强并威胁到美国国际贸易地位,美国从贸易、汇率、对外投资等多维度对日本实施金融制裁。在汇率层面,强制日元大幅升值的广场协议使日本出口竞争力进一步被从宏观维度上削弱;在投资领域,美国限制日本制造业领域的直接投资,以防止其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削弱美国相关制造业产品全球竞争力。在美国一系列制裁措施下,日本最终未能成功挑战美国的世界经济金融霸权。
美国对中国的金融制裁主要有第三方制裁、认定汇率操纵国等方式
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金融制裁主要有冻结资产、第三方制裁、认定汇率操纵国等几种方式。其中,除1950年朝鲜战争至1979年间采取冻结资产方式外,此后并未大规模冻结中国资产,虽然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规模较大,且多数持有美元资产,受到“冻结资产”制裁的风险敞口较大,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提升,美国很难直接采取资产冻结手段,而主要通过制裁个人、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方式,我们预计未来仍将是以此形式为主。另外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及中国台湾为汇率操纵地区也属典型案例。
发展中国家是美国金融制裁的“重灾区”
朝鲜、古巴、伊朗等发展中国家是美国金融制裁的重点对象,整体来看美方制裁有以下特点,其一是单边性的,被制裁国难有有效应对方式。其二、随着美方制裁目的多元化、手段丰富化和针对性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实质性制裁效果提升,甚至是美国+国际社会的全面封锁。其三,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重要基础是在其国内法基础上建立的域外管辖权,目前与之对应的国家法相对缺位,近乎“无敌”的法律基础让美国可以“随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制裁。其四,由于美国金融制裁的传染性提升(如特别指定国民名单),金融制裁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性影响也在上升。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谈判超预期缓和,中美经济超预期下行,中美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