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本轮消费政策的三个角度: 经济重压之下如何促消费?-200506

《华泰证券-本轮消费政策的三个角度: 经济重压之下如何促消费?-200506(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本轮消费政策的三个角度: 经济重压之下如何促消费?-200506(19页).pdf(1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扩大消费是稳定内需的关键一环,根据政治局会议提法,我们认为本轮促消费政策可归结为三个角度。其一,直接增加公共消费,包含社会性消费与政府自身消费两方面内涵,以抵补居民消费的不足;其二,通过复市复商,扩大消费型基建投资,为居民营造消费环境和场景;其三,直接补贴或减少税费等方式刺激居民消费,通过消费券等引导消费需求释放。我们认为消费政策选择的偏向性上,扩大政府采购相较于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性消费支出,或带来更强的经济与市场反馈。在财政资金乘数方面,我们认为是消费券>政府采购>现金补助的排序。
角度一:公共消费兼顾经济与社会功能
公共消费本质上是居民对于公共服务与货物的消费,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承担。2018年我国公共消费达15.2万亿元,在名义GDP中占比约16.6%,不容小觑。我们认为公共消费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形成最终需求,有助于经济平衡,弥补投资难以直接触及领域,对私人消费有促进作用,还能够兼顾经济与社会功能,落实财政“三保”职能。我们认为政府自身消费并非“洪水猛兽”,只要采购机制合理,除了拉动经济以外,还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定向纾困与产业引导、并且政策退出成本低。而社会性消费与医院、学校等民生基建相结合,可以助力保就业与脱贫攻坚任务。
角度二:消费型基建为居民营造消费环境和场景
我们认为老旧小区改造、停车场、充电桩、5G等新旧基建起到扩内需作用以外,也有助于营造消费环境,进而带动居民消费。老旧小区改造是今年重点民生工程,有望带动建筑装潢消费与家电增量消费。停车场不足制约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提升空间,充电桩不配套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疫情以来政府多次点名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有助于完善用车环境,化解汽车消费堵点。供给创造需求是科技行业发展的主旋律,5G建设带来的网络设施升级是发展信息消费的前提,既能够催生通信类消费空间,还将催生超高清视频、智能驾驶、VR、AR等新的应用与消费场景。
角度三:消费补贴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消费券撬动消费倾向
本轮消费补贴包含针对汽车等补贴政策及发放消费券等具体形式。首先,为促进汽车消费回补,中央与地方多措并举,松绑限购再现苗头,新能源汽车是补贴重点,二手车经销商增值税减收以激活二手车市场发展。其次,消费券作为补贴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目前主要投向餐饮、文旅及零售行业。我们认为消费回补缺少的是消费意愿和场景而非资金障碍,消费券有助于激活消费意愿。我们认为消费券针对可选服务的拉动效果好、透支压力小,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刺激效果强。但消费券带来的消费热情难以持续,长期仍有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以及供给质量的提升。
政策偏向决定经济与市场反馈
消费政策选择的偏向性或导致经济与市场不同反馈。首先,公共消费政策选择上,我们认为相较于提高科教文卫支出,扩大政府采购的效果更直观,采购对象能够直接受益,并且由于汽车与通讯器材是主要采购对象,对经济拉动效果也更强,进而经济与市场的反馈可能更显著。而增加社会性消费重在提高民生福祉,医疗与教育是重点支持领域,但经济与市场的反馈弹性可能偏弱。其次,将政府采购与消费券、现金补助对比而言,我们认为三者发挥的财政资金乘数是如下排序:消费券>政府采购>现金补助。其中现金补助的社会意义可能强于经济功能,对可选消费品带动作用不明显。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抑制线下消费活动、失业风险抑制居民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