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债券市场2021年展望:内外双循环,与时共舒卷-201220

《南京银行-债券市场2021年展望:内外双循环,与时共舒卷-201220(10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银行-债券市场2021年展望:内外双循环,与时共舒卷-201220(101页).pdf(10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基本观点海外市场: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波动中不断恶化,发达经济体央行均加大宽松力度。 美国经济在大跌后持续好转,但美国实体经济恢复程度仍低。 美联储及时大幅降息至零利率并开启无限量QE以应对疫情冲击,美元先因恐慌情绪走升,后疫苗出现实质进展和拜登当选美国总统令避险情绪持续降温,美元大幅下跌。 新一轮财政刺激即将出台和拜登上台的疫情防控措施可能令美元短期继续走弱,随着疫苗大规模推广和经济不断恢复,美元随后可能再次走升。 欧盟通过7500亿欧元复兴基金计划和疫苗等积极进展打压避险情绪,欧元在小幅下跌后大幅走升,明年可能先稍升后下跌。 疫情冲击下,英国的通胀水平总体偏弱,脱欧谈判在年底可能迎来实质进展,英镑短期有支撑,明年二季度后可能逐步走弱。 日本经济步入通缩,明年经济预计呈现缓慢恢复,日元明年可能先稍走升后有较多走弱。 人民币在震荡后因国内经济持续向好而大幅升值,预计人民币明年总体偏强并维持一定弹性。 宏观基本面:2020年疫情过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经济增速从低位开始回升。 从结构看,率先复苏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出口受益于国内工厂对海外工厂的替代效应,超预期强劲;消费修复相对较缓,但三季度以来随着消费场景开放和消费意愿提高,消费增速开始加速回升。 展望2021年,支撑经济增长的动能逐步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制造业传导向服务业。 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逆周期政策预计稳步退出、“不急转弯”。 财政政策更注重结构调整,货币政策侧重防风险、兼顾稳增长。 后续地产和基建投资或走弱,但制造业投资、出口和消费景气度仍然较高,经济复苏的趋势预计能够延续至明年上半年。 CPI受猪肉价格拖累处于低位,PPI在全球复工带动下持续上行,通胀也将进入温和上行阶段。 货币政策及流动性:2020年,随着国内外疫情冲击,央行三次开展再贷款再贴现,两次定向降准,推动资金面在3-5月大幅走松。 6月开始,在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和经济持续恢复背景下,货币政策及时回归中性,资金面边际走紧至适中,并在阶段性的缴税、跨月和信用违约冲击时段边际走紧。 11月底,金稳委要求打击恶意逃废债,央行加大流动性头发,永煤违约引发的市场恐慌情绪有所下降,加之利率债年度大规模供给结束,流动性略走松。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疫苗将全球推广,拜登当选美国总统预计令中美贸易冲突大幅缓和,中国外部环境向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预计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基调,并注重精准施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判断明年形势仍存一些不确定性,因此货币政策会保持一定的相机抉择性。 流动性可能总体适中,阶段性略走松。 利率债策略:经济基本面持续复苏、通胀预计进入温和上行阶段,短期内货币政策的重点仍然为金融稳定,金融环境预计逐步从“紧货币、宽信用”向“紧货币、紧信用”过渡。 在此背景下,资金价格将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债券市场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尚未出现。 为兼顾稳增长需求,货币政策将相机抉择,收益率大幅上行的概率也较低。 经济增速和社融增速预计在一季度达到高点,预计在此之前收益率处于“磨顶”状态。 目前利率债配置价值较高,配置盘可选择中短久期先行介入。 后续需密切关注投资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再现的契机,为利率下行带来趋势性机会。 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在于海外经济复苏强劲、贸易协议签订带动出口超预期、通胀上行加快等。 整体而言全年收益率中枢难以大幅抬升,预计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信用债策略:回顾全年信用走势,历经疫情行情、基本面+流动性驱动、供给压力、事件冲击等多重因素,信用债收益率整体呈现V型反转。 11月永煤违约事件再次打破“国企信仰”,引发市场对“逃废债”行为担忧,多只弱国企债券折价出售,基金净值大幅下跌,信用债质押门槛提升导致非银机构面临资金紧张。 随后,在金融委定调、央行呵护流动性下,信用债市场逐步企稳。 由于国企信用风险事件增加,使得机构对于择券预期趋于一致,即产业龙头债及好区域城投品种,短久期高等级品种明显更受市场青睐,信用利差分位数压缩至历史低位。 整体来看,2021年信用债投资建议以防风险为主,久期选择3Y以内。 品种选择上,城投债方面,对于明年到期和回售规模占比较高的区域如天津、重庆、云南等地,不建议过度下沉,以保证品种充分流动性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带来的抛售压力;对于产业债而言,地产不仅是周期性行业,也是政策敏感型行业,在行业监管政策处于边际收紧的背景下,可关注财务稳健、销售去化回款情况较好、土地储备充裕的龙头企业;此外,根据偿债能力分析及产业融资导向,建议关注修复较快的医药生物、电子和机械设备方面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