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人口峭壁》第二篇:大国崛起背后的“人口钥匙”-210406

《光大证券-《人口峭壁》第二篇:大国崛起背后的“人口钥匙”-210406(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人口峭壁》第二篇:大国崛起背后的“人口钥匙”-210406(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我们在《人口峭壁》第一篇中,发现中国人口会在2026年达到拐点,20岁到30岁人口规模率先塌陷,90后直面人口峭壁。 这一切都来源于中国建国后两次婴儿潮。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二战后是否全球都出现了类似的婴儿潮,这种共振在未来又会有哪些影响?共振之下,谁又在享受人口红利,谁又能抢跑?核心观点:谁曾经享受红利:日本、中国内地、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力峰值和产业链转移节奏基本一致。 二战结束后,全球产业链经过了三次迁徙。 第一次,美国迁出,日本迁入:1950年至1970年,日本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率先快速提升(先于亚洲“四小龙”、美国、中国内地),至1975年青壮年劳动力达全部人口的39%。 叠加美国在二战后执行复兴日本政策,日本占全球贸易量快速上升。 第二次,日本迁出,亚洲“四小龙”及拉美国家迁入:7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频现,日本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也在1975年达到了高峰,加速了日本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向外转移。 而此时,亚洲“四小龙”青壮年人口在80年代开始大幅上升(先于中国内地),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开始转移至这些地区。 第三次,亚洲“四小龙”迁出,中国内地迁入: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快速提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地区,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 21世纪初,中国青壮年劳动力绝对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均达到了顶峰,中国内地出口量在全球的份额快速提升。 向前看,全球劳动力增速在1994年触顶,人口红利渐行渐远。 1950年至1960年,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时出现婴儿潮,推动全球青壮年劳动力(25岁至49岁)增速快速攀升,同比增速在1994年达到峰值2.6%。 之后,全球劳动力增速进入持续下滑通道,2020年,全球青壮年劳动力增速仅0.7%。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20年后快速下滑,新增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不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谁将继续享受红利:2035年是重要分水岭,人口将是中美中长期博弈重要变量。 虽然中国内地劳动力规模高峰已过,但2035年之前,中国内地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依然高于美国、欧洲、日本。 全球来看,中国内地产业链条完备,港口众多,市场开放度持续提升,法律法规日渐完善,仍然能对外商构成的较强吸引力。 近年来,欧洲、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维持了较高的规模。 美国新出生人口下降缓慢,持续享受人口红利。 二战结束后至今,美国一共出现了两轮婴儿潮。 叠加9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的移民潮,美国至今仍然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新生儿出生规模,美国粗出生率下滑的速度,也慢于全球和中国。 向前看,美国劳动力增速和社会总需求将在2035年前后再次达峰。 劳动力规模是决定了总需求的关键变量,长周期来看,美国劳动力增速与通胀的走势基本趋同。 美国劳动力增速会在2026年触底反弹,并且在2034年达到峰值。 据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哈瑞丹特测算,美国总需求会在2036年左右再次达峰。 中国人口红利背景退潮下,中国须紧抓时间窗口,加快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去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制造业复苏;向前看,供应链再造和“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也将激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