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信用债月度观察:城投债一级供给有所上升,信用利差走势有所分化-230203

文本预览:
1、信用债发行与到期 整体来看,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存量信用债余额为26.07万亿元。2023年1月1日至1月31日,信用债共发行6104.38亿元,月环比上升6%;总偿还额7084.84亿元,净融资-980.46亿元。 城投债方面,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存量城投债余额为13.82万亿元。2023年1月的城投债发行量达2613.43亿元,环比增长23.85%;2023年1月的城投主体净融资额为-868.04亿元。 产业债方面,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存量产业债(狭义口径信用债中的非城投债部分)余额为12.25万亿元。2023年1月的产业债发行量达3490.95亿元,环比减少4.49%;2023年1月的产业主体净融资额为-112.43亿元。 2、信用债成交与利差 城投债方面,2023年1月,我国城投债成交量为11015.5亿元,环比有所下降,同比有所增长。2023年1月城投债换手率为7.97%,环比有所下降,同比有所增长。我国AAA级和AA+级城投债信用利差整体呈现收窄态势,AA级城投债信用利差整体有所走阔。 产业债方面,2023年1月,我国产业债成交量为10699.21亿元,环比下降33.84%,同比下降16.65%。2023年1月产业债换手率为8.73%,环比及同比均有所下降。我国AAA级产业债和AA+级产业债信用利差整体呈现收窄态势,AA级产业债信用利差整体有所走阔。 3、城投主体评级调整情况 城投债方面,2023年1月,我国主体评级得到上调的城投主体共有1家,无城投主体的展望评级得到上调,也无城投主体的主体评级或展望评级遭到调降。产业债方面,2023年1月,无产业主体的主体评级或展望评级得到上调。我国主体评级遭到调降的产业主体共有1家,无产业主体的展望评级遭到调降。 4、展期和违约情况 展期方面,2023年1月,我国共有5家主体的5只信用债展期。违约方面,2023年1月,我国共有6家主体的7只信用债发生实质性违约。 5、风险提示 部分行业基本面恢复速度较慢,流动性恶化的前提下,债券违约风险可能超出预期;若相关政策收紧,需要警惕再融资滚续压力,资质较差的主体风险暴露速度将加快。
展开>>
收起<<
《光大证券-信用债月度观察:城投债一级供给有所上升,信用利差走势有所分化-230203(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信用债月度观察:城投债一级供给有所上升,信用利差走势有所分化-230203(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信用债月度观察:城投债一级供给有所上升,信用利差走势有所分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1、信用债发行与到期 整体来看,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存量信用债余额为26.07万亿元。2023年1月1日至1月31日,信用债共发行6104.38亿元,月环比上升6%;总偿还额7084.84亿元,净融资-980.46亿元。 城投债方面,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存量城投债余额为13.82万亿元。2023年1月的城投债发行量达2613.43亿元,环比增长23.85%;2023年1月的城投主体净融资额为-868.04亿元。 产业债方面,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存量产业债(狭义口径信用债中的非城投债部分)余额为12.25万亿元。2023年1月的产业债发行量达3490.95亿元,环比减少4.49%;2023年1月的产业主体净融资额为-112.43亿元。 2、信用债成交与利差 城投债方面,2023年1月,我国城投债成交量为11015.5亿元,环比有所下降,同比有所增长。2023年1月城投债换手率为7.97%,环比有所下降,同比有所增长。我国AAA级和AA+级城投债信用利差整体呈现收窄态势,AA级城投债信用利差整体有所走阔。 产业债方面,2023年1月,我国产业债成交量为10699.21亿元,环比下降33.84%,同比下降16.65%。2023年1月产业债换手率为8.73%,环比及同比均有所下降。我国AAA级产业债和AA+级产业债信用利差整体呈现收窄态势,AA级产业债信用利差整体有所走阔。 3、城投主体评级调整情况 城投债方面,2023年1月,我国主体评级得到上调的城投主体共有1家,无城投主体的展望评级得到上调,也无城投主体的主体评级或展望评级遭到调降。产业债方面,2023年1月,无产业主体的主体评级或展望评级得到上调。我国主体评级遭到调降的产业主体共有1家,无产业主体的展望评级遭到调降。 4、展期和违约情况 展期方面,2023年1月,我国共有5家主体的5只信用债展期。违约方面,2023年1月,我国共有6家主体的7只信用债发生实质性违约。 5、风险提示 部分行业基本面恢复速度较慢,流动性恶化的前提下,债券违约风险可能超出预期;若相关政策收紧,需要警惕再融资滚续压力,资质较差的主体风险暴露速度将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