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尼塔-宏观周报:消费的“填坑”和“症结”-220619

《莫尼塔-宏观周报:消费的“填坑”和“症结”-220619(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尼塔-宏观周报:消费的“填坑”和“症结”-220619(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当前消费“填坑”多少?整体来看,在上海疫情有所好转、北京疫情可控的情况下,数据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环比也转为正增长,与疫情前相比,5月消费已恢复近3至4成,消费整体企稳回升趋势不改。 具体来看,一方面,受疫情有所恢复和供应链修复的影响,商品零售有所好转;另一方面,5月多地疫情封控管理措施仍未完全放松,对消费场景修复的制约依旧存在,总体呈现出服务消费恢复缓于商品消费的趋势,较疫情前仍有一定修复空间。 分项来看,1)线下消费回升较小,线上消费回暖明显;2)必需和可选消费增速双双回升。 常态化核酸对居民消费的提振有多少?首先,常态化核酸不会对居民支出形成挤兑。 当前检测成本主要由政府负担,且排队时间相对可控,对生活影响不大,且比起封城静默,及时排查风险隐患,能够更好地帮助居民生活和通勤,加速当地餐饮服务业等修复。 其次,常态化核酸对跨省出游的需求回暖支撑不足。 一方面,常态化核酸存在较短的时效性,居民远距离出行能力受到一定的约束。 另一方面,当地抗疫政策不确定性依然较强,出行的意愿受阻。 第三,从消费习惯角度考量,疫情之后导致很多年长者的消费习惯“被迫”发生改变。 中老年群体在疫情和隔离期间开始尝试新的购买方式,不仅促进了新的购物方式,也导致线下和线上消费的分化收窄空间有限。 为何促消费通过发放消费券而非现金补贴?不同财政补贴对消费的刺激因为路径不同,导致最终展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消费券能够通过实现较小的财政投入,进而达到较大消费支出的杠杆效果。 相较之下,现金补贴发放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居民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和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居民倾向于预防性储蓄,因此现金补贴对消费的乘数效应远低于欧美,而消费券相对刚性,带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带来的消费增量在我国的效果将优于现金补贴。 下半年消费恢复是否会存在预期差?首先,从政策端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依靠内需增长和消费升级协同带动,所以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压舱石”,长期看疫情对消费的影响远大于投资端,叠加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显现,我国耐用品出口需求也会有所萎缩,所以本轮促消费政策的力度将大于2020年。 其次,企业利润最差的时间已过,就业逐步改善。 BCI企业融资环境指数跌幅已经有所收窄。 对于消费,我们认为不用过于悲观,一方面政策发力效果还未体现,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优化,反弹依然存在。 且疫情后数字经济相关核心产业占经济规模比重不断上行,宅经济相关需求增速韧性依然较强。 第三,价格对消费支撑会持续攀升。 居民消费受价格和需求的共同影响。 虽然疫情之后居民仍然有一段时间主动抑制外出需求,非食品类商品受到溢出效应,但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会增加部分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