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央行2018年6月24日降准操作点评:光有降准恐怕还不够-180624

《光大证券-央行2018年6月24日降准操作点评:光有降准恐怕还不够-180624(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央行2018年6月24日降准操作点评:光有降准恐怕还不够-180624(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我们在今年中期报告《非常“紧信用”, 悲欢“三重奏”》中指出,金融周期转向,“紧信用”呼唤“松货币”,降准如期而来。本次降准主要在于支持“债转股”,缓解信用风险。缓解信用风险需要多管齐下,“债转股”只是手段之一。下半年仍有降准空间,信用越紧,货币需要越松,以保持流动性总体上适度充裕,但不会大放水。应对“紧信用” 恐怕不能光靠“松货币”,关注“宽财政”力度微调,特别是针对城投的融资规定。
6 月24 日央行宣布,自7 月5 日起,下调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信、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5000 亿元,用于支持 “债转股”,按照不低于1:1 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同时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2000 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我们主要观点如下:
金融周期转向,“紧信用”呼唤“松货币”,降准如期而来。我们在中期报告《非常“紧信用”, 悲欢“三重奏”》1中指出,金融周期转向,“紧信用”导致违约风险陡升,社融增速显著放缓,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市场“痛感”不期而来。金融周期下半场应对“紧信用”的典型政策搭配是“松货币、宽财政”,本次降准符合预期。近期MLF 超量续作,公开市场连续净投放,PSL 未减量,央行未跟随美联储加息,加上再次定向降准,边际“松货币”对冲紧信用信号明显。
本轮降准主要在于支持“债转股”,缓解信用风险。我们在中期报告《非常“紧信用”, 悲欢“三重奏”》中指出这次“紧信用”主要表现为 “紧非标、紧担保(政府隐性担保)”,城投最受伤,制造业次之,目前开发商受伤程度相对不如前面两者重。本次降准在支持“小微”的基础上,主要是支持“债转股”,二者分别释放流动性2000 亿和5000 亿。中小民企由于抵押品和隐性担保少,紧信用中受伤大,需要政策支持。同时,一些杠杆较高的国企、大型民企受资管新规、银行放贷谨慎情绪影响,再融资遭遇困难,违约风险升温。缓解信用风险需要多管齐下,而“债转股”是缓解信用风险的手段之一。本次降准释放长钱有助于化解银行期限错配的顾虑,缓解信用风险。但退出机制不健全或压制银行债转股的动力,债转股的开展情况或有待观察。
下半年仍有降准空间,信用越紧,货币需要越松,以保持流动性总体上适度充裕,但不会大放水。严监管导致银行表外创造信贷的能力继续下滑,信用和货币增速较难出现大反转。M2 增速仍将维持低位徘徊,社融增速也将进一步向M2 收敛。为对冲“紧信用”可能造成的信贷恐慌,降准仍有空间(目前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为15.5%和 13.5%)。但在信用风险不会系统性爆发的情况下,松货币政策并不是大放水。
应对“紧信用” 不能光靠“松货币”,关注“宽财政”力度微调。应对“紧信用”还需要财政政策配合。为避免城投信用风险集中爆发,不排除政策或允许部分城投“借新还旧”,民生类项目或允许部分新增债务。从更深层次来看,财政政策的理念需要根本性的变化,从平衡财政向功能财政回归。规范财政、功能财政有利于在去杠杆过程中既治标又治本,建立财政长效机制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