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固收周报:中短端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关注长端品种机会-220206

《平安证券-固收周报:中短端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关注长端品种机会-220206(3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固收周报:中短端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关注长端品种机会-220206(37页).pdf(3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周核心观点:宏观利率经济基本面国内PMI平平无奇,美国非农大超预期。 国内方面,1月制造业PMI为50.1%,较12月下降0.2个百分点。 其中生产和需求均表现偏弱,一是由于春节月的季节性特征,二是与国内局部疫情扩散有关。 整体来看,数据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带来的增量信息并不多,经济依然处于需求磨底、预期偏弱的阶段。 海外方面,美国1月非农就业新增46.7万,好于预期且创三个月最大增幅,同时11月和12月前值大幅上修近71万人,劳动参与率创疫情来最高,时薪同比增幅20个月最大。 因此,消息出炉后,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美债收益率全线飙涨。 资金面节后首周逆回购到期9000亿元,资金利率、短端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 央行14天逆回购投放呵护下,春节前一周资金面平稳偏松,1月28日交易所最后交易日可跨节GC001仅收报1.8%。 资金利率下行,但资金面预期边际收紧,一是同业存单发行利率长端上行幅度大于短端,期限利差止跌企稳;二是5年利率互换品种利差,跟随更敏感的1年品种利差上行。 展望后市,资金利率、短端收益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一方面,央行呵护资金面,但市场利率围绕资金利率波动、不搞“大水漫灌”仍是根本,目前1年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低于MLF40BP,央行进一步加深偏离的可能性不大;二是票据转贴现收益率月末大幅攀升,信贷投放或将加速,节前资金供需失衡的情况或有改善。 资金利率下行空间有限,但“宽货币”环境下,资金面仍不构成债市利空。 利率策略基本面利好长端,关注10年、7年品种机会。 1月PMI、高频数据指向经济依然偏弱,1-2月数据真空期,基本面悲观预期短期难以扭转,长端收益率依然处于友好环境中,尤其是当前10-1年期限利差逼近2021年7月意外降准后的高点,期限利差对长端同样具有一定保护,建议投资者关注7年、10年利率债品种机会。 对于配置盘而言,2022年债市处于震荡市环境中,不具备“转熊”基础(详见2022年利率债年度策略),建议配置盘在10年国债、国开债调整至2.8%、3.1%以上位置逐步积累仓位。 本周核心观点:信用债信用事件及政策:国务院发文支持贵州防范债务风险,其中“支持在部分高风险地区开展降低债务风险等级试点”最值得期待。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该文大段阐述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做法在同类型文件中属于特例,主因是贵州债务风险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显示了中央的重视,整体影响偏正面。 针对债务风险的表述多数是重申,但开展降低债务风险等级试点的政策值得期待。 早在20年年初,贵州省政府就确定了2020年全省隐性债务风险等级红转橙战略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推进高债务风险地区债务风险等级的降低,21年6月贵州债务风险等级实现“红转橙”。 过去在贵州“红转橙”过程中并未见到中央明确的支持,这次《意见》指出“研究支持在部分高风险地区开展降低债务风险等级试点”可能意味着中央后续会给予一定帮扶,但化债的主要责任仍会由贵州当地承担。 信用债建议:利率债行情之后,信用债预计仍有补涨行情,具体可以关注3-5年的部位,另外还可以关注城投短债和企业ABS的票息价值。 本周利率债收益率继续下行,信用债下行幅度整体超过利率债,使得信用利差多数压缩。 本周主要结论有:1)产业债一级发行净融明显好于城投债,二级收益率下行幅度也多数超过城投债,显示了政策鼓励产业主体发债的导向;2)城投债信用下沉有明显估值优势,但是容易受到政策扰动,拉久期策略市场已经在做,目前的优势已经减弱但3-5年期限利差仍较有压缩空间,后续可以更加关注,全年看拉久期仍会略好于信用下沉;3)产品点差整体较低,私募点差和ABS点差基本在30BP附近,但企业ABS点差仍高达40BP,永续点差中产业永续点差低于银行永续但历史分位数更高,具备一定估值相对优势,可以关注;4)行业策略方面,本周国务院发文支持贵州防范债务风险,后续可能会有帮扶措施,而当前贵州城投债信用利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也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并且贵州历史上艰难维持了债券的刚兑,再加上今年宏观政策倾向于稳增长,城投信仰大概率维持坚挺,因此短债的票息价值值得关注,长债受到政策扰动大,不建议下沉。 伴随着部分房企继续暴雷,风险偏好的修复后续仍有可能反复,行业利差见顶可能发生在一季度以后。 当前仍然是偏左侧时点,但特殊账户投资者已经可以参与。 风险提示政策转向超预期:国内货币政策、海外政策等发生重大转向,影响市场变化;流动性风险:银行间流动性收紧,引发债市剧烈波动;疫情演变超预期:各国经济政策应对不力,引发全球资产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