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债市周报:【华西固收研究】长株潭一体化现状如何?-210615

文本预览:
报告摘要: 一、长株潭一体化现状如何? 日前,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的通知,从产业、交通、生态、政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 长株潭一体化的概念最早由现任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于1982年12月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出,1985年1月成立的长株潭规划办公室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启动。然而自启动之后经历了10年的停滞期,直到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专题会议的召开才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再次启动,也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正式实施。 长株潭一体化自重启已历经24年,但进程推进仍然缓慢,加上长沙近年来对岳麓区和湘江新区的扶持,长株潭仍面临着协同发展程度不高、重复建设、未能形成竞争合力的现状。 长沙虹吸效应明显,一体化对株洲和湘潭无明显带动作用 人口方面,向长沙市聚集,长株潭占比提升仅由长沙带动。2010年到2020年,湖南省常住人口数共增加74.49万人,而长沙市增长了300.72万人,株洲和湘潭分别仅增长4.56万人和12.93万人。长沙的常住人口占比从10.72%提升到了15.12%,长株潭合计占比由20.78%提高到了25.10%,而株洲和湘潭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经济总量方面,长沙经济飞速发展,与株洲和湘潭差距不断扩大。长沙GDP从2005年的1519.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142.5亿元,并于2017年突破了万亿GDP的大关,在全省的占比也从23%逐步提升到了29%,带动了长株潭的GDP占比从36.6%到42.1%。而株洲和湘潭的GDP占比多年来基本维持不变,株洲甚至出现了小幅下滑。 固定投资增速方面,长株潭地区加杠杆进程放缓,2009至2016年株洲和湘潭处于高杠杆发展阶段,两地固定投资增速均大幅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尤其湘潭的房地产开发增速和基建投资增速也较高;2016年后,固定投资增速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从结构上来看,株洲和湘潭房地产投资增速回暖较快,而长沙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升。 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长沙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增至36.6%,株洲和湘潭无增长。2005年长株潭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7.3%,其中长沙占27.3%,2020年上升到47.2%,其中长沙占比36.6%。株洲和湘潭占比较2005年几乎没有增长,湘潭由3.8%上升至3.9%,株洲由6.2%增长至6.8%。 以财政收入中一般转移净收入来衡量地方受到的财政支持(一般转移净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解支出-调出资金),近年来长沙获得的财政支持逐年扩大,其一般转移净收入占全省一般转移净收入的比由7.3%上升至9.8%,株洲也受到一定支持倾斜,占比由6.2%上升至7.5%,湘潭占比仅3.8%且无明显增长。 土地出让方面,近五年长沙卖地收入速度与全省同步,株洲和湘潭在2018年前后土地出让明显提速。房价方面,近年来长株潭房价温和上涨,三地房价走势接近,2020年末长株潭三地房价分别较2015年末上涨57.4%,42.7%和39.8%。 产业结构方面,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定位工程机械,涉及产业有所重叠。长沙不断进行产业链完善,目前五大支柱产业为智能装备制造(含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烟草;湘潭由传统工业重镇向智能制造转型,形成了“1+4”的主导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和食品医药业;株洲是作为工业城市,二三产业占比趋于均衡,形成了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以及陶瓷和纺织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的产业格局。 虹吸效应是城市群必经阶段,长株潭一体化道阻且长 根据以上各项数据不难看出,长株潭地区经济的繁荣实际也只是长沙“一家独大”,株洲和湘潭在“灯下黑”中经济发展表现平平,甚至可能被剥夺了原有的发展契机。此间数次有媒体提出长沙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7月发布的《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梗阻点及对策》也指出,长沙正处于“抢人”“抢资金”“抢项目”的集聚发展时期,不断吸引包括株洲、湘潭在内的周边地区的资源,三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株洲曾被称作“火车拖来的城市”,而其铁路交通枢纽优势在途径长沙的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和湘桂高铁开通后被省会长沙所取代,这就是长沙虹吸效应的典型例子。 从城市群的发展历程来看,虹吸效应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阶段。可大致将目前主流城市群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为代表的成熟型,特点为城市群中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相对较小,且呈现持续缩小趋势,已初步从虹吸阶段发展到溢出阶段,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拉动明显;另一类是以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长株潭、郑州等为代表的成长型,特点是中心城市尚处于虹吸阶段,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差距持续扩大,虹吸效应明显。 长株潭一体化既是国家战略的选择,也是当下面对其他大型都市圈竞争下的策略之举。虽然此前印发的《行动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前长株潭一体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明确产业分工、统筹化管理等,但长沙对周边城市产生溢出效应的首要条件是长沙自身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成熟型中心城市GDP均在2万亿以上,长沙与之还相距较远,长株潭一体化道阻且长,但毫无疑问,株洲和湘潭将会是最先受益者。 二、上周债市重要数据概览 利率债市场: 6月7日-6月12日,一级市场共发行107只利率债,较上一周增加70只,发行规模5675亿元,发行金额较前一周增加2505亿元。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3.82BP、+7.61BP、+5.50BP、+6.01BP、+5.10BP。 信用债市场: 从二级市场来看,上周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整体上行。从银行间市场来看,中短票到期收益率总体上行,城投债收益率总体上行,其中中短票到期收益率平均上行5.70bp,城投债收益率平均上行5.86bp,3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升幅度最大,达11.04bp;3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达1.96bp。从交易所市场来看,产业债收益率总体上行,城投债收益率普遍上行,其中产业债收益率平均上行5.74bp,城投债收益率平均上行4.96bp,1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升幅度最大,达14.45bp;3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达4.04bp。 可转债市场: 一级市场:发行规模放量,新上市可转债表现较佳 发行规模放量:上周可转债发行放量,江山转债、长汽转债、国微转债、万兴转债、捷捷转债和银轮转债完成发行,共募集资金78.57亿元,较上上周增加48.57亿元。 转股、回售、赎回情况:上周,共有136只转债发生持有人转股行为,合计转股26,099万股。上周,无可转债发生回售。上周,无可转债发生赎回。 二级市场:转债小幅下跌,成交规模放量 转债小幅下跌: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证全债和中证转债周内分别下跌0.06%、0.47%、0.09%、0.16%,创业板指周内上涨1.72%。 成交规模放量:从成交规模来看,上周全市场可转债累计成交13,891万手,成交金额2,222亿元,日均成交444.4亿元,而上上周日均成交314.8亿元,较上上周日均成交额增加129.6亿元。 ABS市场: 银行间市场回顾:ABS5期/ABN2期,合计发行211亿元 交易所市场回顾:上交所0期/深交所16期,合计挂牌68.51亿元 资产支持证券成交统计:银行间331.78亿元/交易所73.96亿元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加速扩散。
展开>>
收起<<
《华西证券-债市周报:【华西固收研究】长株潭一体化现状如何?-210615(5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西证券-债市周报:【华西固收研究】长株潭一体化现状如何?-210615(53页).pdf(5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华西证券《【华西固收研究】长株潭一体化现状如何?——债市周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报告摘要: 一、长株潭一体化现状如何? 日前,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的通知,从产业、交通、生态、政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 长株潭一体化的概念最早由现任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于1982年12月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出,1985年1月成立的长株潭规划办公室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启动。然而自启动之后经历了10年的停滞期,直到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专题会议的召开才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再次启动,也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正式实施。 长株潭一体化自重启已历经24年,但进程推进仍然缓慢,加上长沙近年来对岳麓区和湘江新区的扶持,长株潭仍面临着协同发展程度不高、重复建设、未能形成竞争合力的现状。 长沙虹吸效应明显,一体化对株洲和湘潭无明显带动作用 人口方面,向长沙市聚集,长株潭占比提升仅由长沙带动。2010年到2020年,湖南省常住人口数共增加74.49万人,而长沙市增长了300.72万人,株洲和湘潭分别仅增长4.56万人和12.93万人。长沙的常住人口占比从10.72%提升到了15.12%,长株潭合计占比由20.78%提高到了25.10%,而株洲和湘潭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经济总量方面,长沙经济飞速发展,与株洲和湘潭差距不断扩大。长沙GDP从2005年的1519.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142.5亿元,并于2017年突破了万亿GDP的大关,在全省的占比也从23%逐步提升到了29%,带动了长株潭的GDP占比从36.6%到42.1%。而株洲和湘潭的GDP占比多年来基本维持不变,株洲甚至出现了小幅下滑。 固定投资增速方面,长株潭地区加杠杆进程放缓,2009至2016年株洲和湘潭处于高杠杆发展阶段,两地固定投资增速均大幅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尤其湘潭的房地产开发增速和基建投资增速也较高;2016年后,固定投资增速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从结构上来看,株洲和湘潭房地产投资增速回暖较快,而长沙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升。 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长沙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增至36.6%,株洲和湘潭无增长。2005年长株潭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7.3%,其中长沙占27.3%,2020年上升到47.2%,其中长沙占比36.6%。株洲和湘潭占比较2005年几乎没有增长,湘潭由3.8%上升至3.9%,株洲由6.2%增长至6.8%。 以财政收入中一般转移净收入来衡量地方受到的财政支持(一般转移净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解支出-调出资金),近年来长沙获得的财政支持逐年扩大,其一般转移净收入占全省一般转移净收入的比由7.3%上升至9.8%,株洲也受到一定支持倾斜,占比由6.2%上升至7.5%,湘潭占比仅3.8%且无明显增长。 土地出让方面,近五年长沙卖地收入速度与全省同步,株洲和湘潭在2018年前后土地出让明显提速。房价方面,近年来长株潭房价温和上涨,三地房价走势接近,2020年末长株潭三地房价分别较2015年末上涨57.4%,42.7%和39.8%。 产业结构方面,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定位工程机械,涉及产业有所重叠。长沙不断进行产业链完善,目前五大支柱产业为智能装备制造(含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烟草;湘潭由传统工业重镇向智能制造转型,形成了“1+4”的主导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和食品医药业;株洲是作为工业城市,二三产业占比趋于均衡,形成了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以及陶瓷和纺织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的产业格局。 虹吸效应是城市群必经阶段,长株潭一体化道阻且长 根据以上各项数据不难看出,长株潭地区经济的繁荣实际也只是长沙“一家独大”,株洲和湘潭在“灯下黑”中经济发展表现平平,甚至可能被剥夺了原有的发展契机。此间数次有媒体提出长沙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7月发布的《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梗阻点及对策》也指出,长沙正处于“抢人”“抢资金”“抢项目”的集聚发展时期,不断吸引包括株洲、湘潭在内的周边地区的资源,三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株洲曾被称作“火车拖来的城市”,而其铁路交通枢纽优势在途径长沙的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和湘桂高铁开通后被省会长沙所取代,这就是长沙虹吸效应的典型例子。 从城市群的发展历程来看,虹吸效应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阶段。可大致将目前主流城市群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为代表的成熟型,特点为城市群中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相对较小,且呈现持续缩小趋势,已初步从虹吸阶段发展到溢出阶段,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拉动明显;另一类是以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长株潭、郑州等为代表的成长型,特点是中心城市尚处于虹吸阶段,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差距持续扩大,虹吸效应明显。 长株潭一体化既是国家战略的选择,也是当下面对其他大型都市圈竞争下的策略之举。虽然此前印发的《行动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前长株潭一体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明确产业分工、统筹化管理等,但长沙对周边城市产生溢出效应的首要条件是长沙自身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成熟型中心城市GDP均在2万亿以上,长沙与之还相距较远,长株潭一体化道阻且长,但毫无疑问,株洲和湘潭将会是最先受益者。 二、上周债市重要数据概览 利率债市场: 6月7日-6月12日,一级市场共发行107只利率债,较上一周增加70只,发行规模5675亿元,发行金额较前一周增加2505亿元。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3.82BP、+7.61BP、+5.50BP、+6.01BP、+5.10BP。 信用债市场: 从二级市场来看,上周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整体上行。从银行间市场来看,中短票到期收益率总体上行,城投债收益率总体上行,其中中短票到期收益率平均上行5.70bp,城投债收益率平均上行5.86bp,3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升幅度最大,达11.04bp;3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达1.96bp。从交易所市场来看,产业债收益率总体上行,城投债收益率普遍上行,其中产业债收益率平均上行5.74bp,城投债收益率平均上行4.96bp,1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升幅度最大,达14.45bp;3Y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达4.04bp。 可转债市场: 一级市场:发行规模放量,新上市可转债表现较佳 发行规模放量:上周可转债发行放量,江山转债、长汽转债、国微转债、万兴转债、捷捷转债和银轮转债完成发行,共募集资金78.57亿元,较上上周增加48.57亿元。 转股、回售、赎回情况:上周,共有136只转债发生持有人转股行为,合计转股26,099万股。上周,无可转债发生回售。上周,无可转债发生赎回。 二级市场:转债小幅下跌,成交规模放量 转债小幅下跌: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证全债和中证转债周内分别下跌0.06%、0.47%、0.09%、0.16%,创业板指周内上涨1.72%。 成交规模放量:从成交规模来看,上周全市场可转债累计成交13,891万手,成交金额2,222亿元,日均成交444.4亿元,而上上周日均成交314.8亿元,较上上周日均成交额增加129.6亿元。 ABS市场: 银行间市场回顾:ABS5期/ABN2期,合计发行211亿元 交易所市场回顾:上交所0期/深交所16期,合计挂牌68.51亿元 资产支持证券成交统计:银行间331.78亿元/交易所73.96亿元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加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