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国信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医疗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220126

上传日期:2022-01-27 07:08:38 / 研报作者:陈益凌朱寒青陈曦炳 / 分享者:1005690
研报附件
国信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医疗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220126.pdf
大小:575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国信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医疗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220126

国信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医疗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220126
文本预览:

《国信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医疗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220126(10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信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医疗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220126(106页).pdf(10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前言器械创新黄金十年:进口替代、出海创利充满机遇:与创新药类似,未来DRGs支付模式下,只有竞争格局好、技术难度大、符合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设备和耗材产品才能取得超额收益;高值耗材、大型影像设备、IVD等领域进口产品仍占据优势高端地位;进口替代,未来出海创利均已有国内优秀企业逐渐崭露头角。

自2018年起国信医药团队推出的《创新药盘点系列报告》之后,在2020年我们全新推出《创新器械盘点系列报告》和《医疗大数据盘点系列报告》,从而更全面地梳理并前瞻展望中国医药的创新和改革之路。

器械创新与术式挂钩,发展逻辑具备迭代、外延等不同于药品的特点:器械与药品在应用上有所区别,用途可分为检测诊断与治疗,而治疗产品又多与特定临床手术术式协同进化;器械由于部件复杂,积累技术、工艺、功能等存在不断微创新迭代的特点,相比创新药的专利悬崖,往往壁垒更加厚实;术式、适应症、应用场景、功能需求的碎片化又导致大单品的出现较难,企业成长具备非常明显的外延驱动特点。

因此我们在这一系列报告中,也会突出术式进展、技术模块、企业成长路径等方面内容。

往期报告:《创新器械盘点系列报告(1):眼科产业链:创新驱动,服务为王》:眼科行业快速增长,民营眼科乘势而上,专科医院立于潮头。

产业链中,服务端占比较高,药品器械龙头公司优势明显。

屈光手术市场:术式进化推动量价齐升;白内障手术市场:政策驱动手术量高速增长。

投资建议:建议买入爱尔眼科(300015),关注德视佳(1846.HK)。

往期报告:《创新器械盘点系列报告(2):超声产业链:待时而歌,更上层楼》:超声进口替代逐渐进入高端,疫情之中移动超声贡献明显,海外超声企业技术进入平台期,未来国产超声将在成像和探头、超声介入技术等方面继续突破。

发展中国家超声市场高速增长,国产企业在发达市场逐渐突破高端需求,在海内外市场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建议买入迈瑞医疗(300760),增持开立医疗(300633)、万东医疗(600055)、理邦仪器(300206)等,关注华大智造(B轮融资)。

往期报告:《创新器械盘点系列报告(3):人工心脏瓣膜:“心”香一“瓣”——替代与发展》:外科瓣仍是中国瓣膜市场的“基本盘”,国产生物外科瓣将受益于对机械瓣的替代以及进口替代。

中国TAVR基数极低,市场空间超过百亿,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国产产品已占得先机。

TMVR技术仍不成熟,但患者人群是TAVR的5~10倍,是行业研发布局的方向。

投资建议:买入启明医疗-B(2500.HK)等,关注沛嘉医疗-B(9996.HK)、心通医疗-B(2160.HK)。

本期报告:《创新器械盘点系列报告(4):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进口替代》:中国脑卒中患者人群约1480万,神经介入是脑卒中主要治疗方式,中国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受益于疗法渗透率提升,未来市场将快速发展。

国内市场由外资主导,国产企业产品线逐渐丰富,在政策全面推动下有望加速完成进口替代。

已进入商品化阶段的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公司将在临床学术推广、销售渠道、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有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归创通桥-B(2190.HK)、先瑞达医疗-B(6669.HK)买入评级;关注相关优质标的:心玮医疗-B(6609.HK)、沛嘉医疗-B(9996.HK)、微创脑科学(未上市)。

摘要缘起:政策面推动国产创新。

在“十四五”规划指导下,国产器械创新审批上市加速,同时国产神经介入器械随着疗法成熟逐步获批上市。

高值耗材国家带量采购趋于常态化,神经介入区域性集采在浙江、河北陆续落地,预计未来国产市占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1年有2家神经介入公司先后上市,1家已递交招股书待上市。

神经介入行业:创新器械“蓝海市场”。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2019年有1480万脑卒中患者,神经介入手术约12万台,2020年受疫情影响依然达到16万台。

2019年中国神经介入市场约57.9亿元,外资市占率超过90%。

国产创新产品主要有取栓支架和弹簧圈,种类逐渐丰富。

受益于疗法渗透率提高与国产创新加速,国产神经介入市场将迅速扩大,我们预测2030年中国神经介入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2020-2030CAGR为23.2%。

归创通桥、心玮医疗、微创脑科学等国产公司产品迅速获批上市,在临床学术推广、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他山之石:MNC创新之路的启示。

国际领先神经介入公司主要有平台型企业如美敦力、史赛克、强生,通过跨赛道并购建立全面的产品线;“专精特”类公司如Penumbra依赖拳头产品抽吸导管成为细分领域龙头,通过丰富的产品组合和不断的技术迭代保持优势,股价一路上涨,市值约85亿美元。

随着器械和影像设备技术进步、从业人员培训体系逐渐完善,术式和治疗方法不断升级,神经介入治疗快速发展。

2018年全球神经介入市场规模已达22.6亿美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主要病因,占比接近70%,从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配合机械取栓治疗再发展到单纯机械取栓疗法,机械取栓器械普及率快速提升。

美敦力取栓器械已完成三代五款产品的技术迭代。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术式持续突破,自传统开颅手术、药物治疗、弹簧圈栓塞治疗发展到血流导向治疗。

中国神经介入市场:渗透率提升、进口替代为未来十年主旋律。

中国卒中治疗渗透率中为1.7%,相较于美国的11.8%,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神经介入手术集中在头部医院,基层卒中治疗水平差距大,随着卒中中心建设、临床基础设施改善,神经介入手术量将持续增加。

2011年起弹簧圈、微导管、远端通路导管相继获批,开启国产神经介入产品时代,2020-2021年取栓支架、血流导向装置获批,2021年超过22款神经介入产品密集获批上市。

国产企业不断更新迭代,临床数据优异,部分产品临床设计独特,效果甚至优于进口产品。

预计未来三年将有大批神经介入产品完成技术创新和产品上市。

未来十年,渗透率提升和进口替代将成为中国神经介入市场的主旋律。

未来展望: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扩张。

近年国际巨头纷纷完成手术机器人布局,国内形成2家国产+2家进口的市场格局。

未来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与血管介入机器人渗透率有望提升。

当前国外Prosurgics、Medtech、Renishaw等公司成功研发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国内柏惠维康、华科精准和华志微创有5款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神经介入公司心玮医疗已有布局,平台型公司微创医疗拥有扎实广阔的研发能力与技术平台,多品类铺设产品线,有较强先发优势。

国产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借助产学研结合优势有望赶超。

风险提示: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产品获批不及预期的风险,集采降价超过预期的风险等。

投资建议:神经介入治疗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大。

首次覆盖,给予归创通桥-B(2190.HK)、先瑞达医疗-B(6669.HK)买入评级,建议关注心玮医疗(6609.HK)、沛嘉医疗-B(9996.HK)、微创脑科学(未上市)。

归创通桥-B(2190.HK):国产神经介入领头羊,现有取栓、通路、出血类产品,有望受益于进口替代;弹簧圈2021年9月获批NMPA、快速补全脑卒中产品线。

先瑞达医疗-B(6669.HK):血管介入先行者,药物涂层球囊技术领先。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