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对2020疫情之下零售业的思考: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加速零售业态整合-200311

《毕马威-对2020疫情之下零售业的思考: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加速零售业态整合-20031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马威-对2020疫情之下零售业的思考: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加速零售业态整合-200311(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与冲击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往年全国各地拥挤的商业街空空荡荡,商场、餐馆、服饰店大门紧闭。而各地新零售电商的员工正紧张地进行着打包、分拣、上架等等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根据某知名新零售电商发布的报告,1月28日,其在上海上架了50万份包装蔬菜,80吨散装蔬菜,北京的蔬菜供应量是平时三倍,在贵阳也上架了数千万份蔬菜。另一家知名O2O生鲜电商给出的全国范围的数据更为惊人,从除夕至初四,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交易额在春节期间实现3-4倍的增长,新老用户大量涌入,客单价也提升了30元左右,达到120多元1。传统的社区零售店、水果店、超市、药店也因为市民纷纷“囤货”、“抢口罩”而人流涌动。
此次疫情对不同零售业态的影响迥然不同,过去人流量为王的商业形态(如传统shopping mall,百货大楼等)因为疫情的传播性与人们的恐慌心理,受到极大的打击。而新兴的社区店、线上线下店虽然交易量有可观的提升,并培养了一批新的客群加入线上生鲜购买,却也在供应链侧承受着考验与压力:一方面跨地域的采购受到交通管控的限制,另一方面虽有订单,但配送能力却也因为疫情无法跟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禁思考,零售业究竟在这一黑天鹅事件中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在疫情结束后迅速地走出来?如硬币的两面,此次疫情的考验又能否为零售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参考2003年非典过后,下半年宏观经济两位数的反弹与增长。考虑到200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2.5%,而到2020年这一比重已超50%,更加依赖消费的GDP整体恢复可能相较2003年非典后会稍慢。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非典疫情高峰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度回落到4.3%,而疫情结束后,则迅速的回到了当年的正常水平。相比非典,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虽然波及的地域更广,但是依托新零售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我们对疫情过后消费的复苏保持乐观。
对于个体来说,疫情对于企业的“免疫能力”是一个“CT检验器”和问题的“放大器”。国内零售行业持续多年的增长使得企业忽略了对于危机和风险的防范。反观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其应急机制就值得我们学习。在2017年,包括7-Eleven、伊藤洋华堂、全家、罗森、永旺在内的7家日本大型便利店与超市成为“指定公共机关”,也就是说遇到灾害时,这些零售商将协助日本政府进行救灾。在被列为“指定公共机关”之前,经历东日本大地震与熊本地震的日本零售商开始摸索实践距离居民最近的便利店与超市应当承担的职责。这些门店自行配备了48小时应急电源及应急食品、日用品,并与当地政府、医疗机关共享救灾信息。到2020年,永旺计划将“防灾据点店铺”的数量增加至100家。2016年永旺旗下37家超市被改建成“防灾据点店铺2。
祸兮福之所倚,“危”与“机”总是一同出现。在危机过后,疫情对于未来零售行业的转型和重塑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左右。对于大人群聚集的零售来说,疫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许多零售企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如果疫情以及受疫情影响的消费者信心不能在一季度甚至二季度发生好转,许多企业可能由于现金流断裂而无法挺过这一难关。这为行业龙头以及受到冲击较小的线上企业带来了并购或者投资的良机。同时,艰难挺过这一关的传统线下零售企业,也会积极寻求销售数字化、业态整合化与品类多元化的发展。未来零售生态大融合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那么,身处零售行业中的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又该如何应对危机,并在危机后涅槃重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