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后疫情时代的高速公路(一):出行偏好转变,私家车使用率攀升-200720

《华泰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后疫情时代的高速公路(一):出行偏好转变,私家车使用率攀升-200720(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泰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后疫情时代的高速公路(一):出行偏好转变,私家车使用率攀升-200720(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疫情有望改变出行习惯,居民对私家车的选择偏好提高
新冠疫情对居民出行习惯产生改变。为避免与拥挤人群接触,私家车使用率攀升,并且抢夺公交和地铁的通勤需求以及短途高铁的差旅需求。我们认为疫情影响并非一次性冲击,新的出行习惯在长期抗疫过程中可能演化为长期偏好,并且推动私家车使用率持续超过疫情前水平,长期或将提振高速公路车流量。用路需求的驱动力是汽车保有量与使用率,我国对标发达国家均有较大提升空间。综合考虑出行需求增长与新建高铁分流影响,我们认为中部最具成长潜力,东部地区最稳健,推荐皖通高速、粤高速A。
阻断病毒传播最好的方式是减少非必要的外出
在疫情期间,私家车使用率攀升,铁路、民航和公共交通客运量较为萎靡。阻断病毒传播最好的方式是减少外出次数。企业降低员工出差频率,部分商业活动由线下改为线上举办,出差减少使得本地上班通勤频率增长,短距离出行工具私家车、自行车相对获益,长距离出行工具铁路和民航相对受损。同时,旅游休闲出行大幅缩减,影院关闭、景点限流,部分娱乐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使公路班车和旅游包车受损。为避免与拥挤人群接触,私家车使用率攀升,公交和地铁的客运表现相对较差。
高速公路恢复情况显著好于民航、铁路、公共交通
5月,高速公路车流量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公交、地铁、出租车客运量恢复到六成左右,铁路和民航客运量恢复到五成左右(交通运输部)。我们认为用路需求不减的原因包括:1)私家车可避开拥挤人群;2)油价下降使自驾边际成本减少。在竞争结构方面,我们观察到:1)私家车在公路出行市场中的份额扩大(班线巴士份额下降);2)在私家车与公交、地铁、出租车的通勤选择中,居民更偏好于私家车;3)私家车在周末休闲出行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受“社交距离”及外卖需求的提振,“最后一公里”交通工具脚踏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产量均大幅增加。
汽车保有量仍在增长通道,人均用路频次有较大增长空间
领先指标汽车销量在6月环比明显好转,其中重卡销量同比大幅提升,主要受益于宏观经济回暖、基建提速、快递物流需求旺。长期看,我国汽车保有量处于增长通道,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高速公路人均出行约16次/年(2017年)、0.3次/周(北京居首,约63次/年、1.2次/周)(交通运输部)。对标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用路频次约有43%/50%/163%/174%提升空间,全国用路频次均值约有近3倍的提升空间。
投资区域选择:中部最具增长潜力,东部地区最稳健
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用路需求或进入稳健的低增速状态,但受新建高铁分流影响最小;中部地区受益于产业转移和汽车保有量低基数,其用路需求增速最高,受到新建高铁分流影响适中;考虑产业基础薄弱和人口密度低,西部地区需求增速可能比东部和中部差,并且受到新建高铁分流冲击最大。
风险提示:车流量低于预期、路网分流高于预期、通行费减免高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