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市场点睛: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200804

《上海证券-市场点睛: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200804(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证券-市场点睛: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200804(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开门红”后隐现畏高情绪周一,A股迎来8月的“开门红”,三大股指集体高开后全天单边上扬,板块及个股呈现普涨态势,涨停家数超200只以上,科创50指数上海证券大涨7%。 但周二A股虽然保持强势震荡格局,但畏市场点睛高情绪隐约显现,活跃板块强度下降,科创50指数下跌3.5%,涨停家数收缩到百家左右。 两市成交连续两日放大到1.3万亿以上,周二能使得市场保持强势的重要原因是上证50指数的推动,当然目前市场整体仍在强势格局之下,承接7月的冲高整理阶段,目前多空进入第三个回合的较量,但我们综合各方面因素看,A股欲拷贝7月连续强势拉升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的基础并不充分,阶段性市场欲有效突破3500点区域的条件仍需培育。 从基本面看,约束和支撑市场因素上海证券均存在。 国内经济恢复性回升状况良好,但外部扰动风险仍市场点睛持续不断,内外环境成为支撑和压力。 且从7月冲击波次时的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政策导向看,面对于股市的过度非理性显然并不支持。 用“大循环”战略应对经济的美中不足从经济基本面看,8月3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2.8,上海证券较6月提高1.6个百分点,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 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市场点睛PMI一致。 国家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统计局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录得51.1,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 7月局部疫情反弹不改国内上海证券整体向好的大趋势,经济修复仍在持续,供给、需求两侧同步向好,相关指标亦保持良好态势,企业盈利逐渐修复,但就业和外需的疲弱仍需引起重视,所以面对经济面的美中不足,7/30政治局会议给出了明确的定调。 下半年经济工作怎么干?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5月份以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四次提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鹤副总理在6月18日对此也予以强调,730年中政治局会议市场点睛再次明确内循环新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国内大循环内涵意义极为丰富,来自消费角度的理解可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以总结为消费品出口转内销、进口替代、消费服务升级等领域。 来自科技领域的内循环可以理上海证券解为硬核科技的攻坚克难。 来自投资角度的理解可以归结为新基建、补短板、惠民生的大中型建设市场点睛项目。 总体而言,未来构建“国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内大循环”,在于持续扩大内需,消化内部产能,承接萎缩的出口,形成内需补外需的通畅循环体系。 当然,这盘大棋的成效还需要很多系统性的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但其对于当下上海证券经济的和外部扰动是有针对性的。 资本市场点睛市场的8月开门红给予了正面预期。 当然在政策正向预期的未来,需要落实推进,其必然有一定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的周期和曲折,资本市场过速反映则会偏离实体经济。 所以这也是我们看上海证券到经济恢复中的短板,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下,我们保持理性看待资本市场推进速率的根本逻辑。 货币政策和股市政策的理性解读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在货币政策方面指市场点睛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下降。 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上海证券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货币政策退出战疫模式回归常态,市场点睛这和6月18日陆家嘴论坛以及7月10日央行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货币政策“退出”、“适度”等表述基本一致。 此次货币政策的表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述比较偏“鹰派”。 同时,在7/30会议中有对于资本市场有39个字的表述,随后,证监会年中会议基调落定,证监会将进一步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上海证券奋力争取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发展。 市场点睛可以看出监管层在加大市场改革力度,同时释放出防范过快上涨,担忧过度泡沫的信号。 再“井喷”概率不大,深挖“内循环”结构性机会所以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和后续政策应对,叠加资本市场在其中的作用,股市理性繁荣是根本,具体反映到资本市场看,“限速”牛市背景下,8月开门红复制7月井市场“限速”+深挖“内循环”机会喷概率不大,市场总体仍将在箱体内进行拉锯,结构性机会仍将层出不穷。 从结构性机会看,8月配置主线需要在价值和成长中更加精选,科技、券商、周期、可选消费等符合大循环内涵,结合资本市场上海证券性价比原则,低估值且业绩有持续改善空间的券商、地产、建材、有色、机械;新基建的5G基建、云计算、电气设备、新能源汽车;可选消费中的汽车、消费电子、家电、影视影院、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