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市场热点量化解析系列第46期:收益互换新规及市场影响-211217

《中信证券-市场热点量化解析系列第46期:收益互换新规及市场影响-211217(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市场热点量化解析系列第46期:收益互换新规及市场影响-211217(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中国证券业协会制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随着管理规则的不断完善,标志着历经近十年的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即将迎来稳定规范的发展期。 管理办法的实施很好避免了行业内收益互换业务的不规范竞争,也通过规范的监管条文让未来衍生品业务甚至券商自营业务明确了发展方向。 ▍证券业协会发布收益互换新规。 2021年12月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简称协会)制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 协会提到,“协会组织制定了《管理办法》,从交易商管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交易标的及合约管理、保证金管理、风险控制、禁止行为、数据报送及监测监控、自律管理等八个方面对收益互换业务提出了规范要求,旨在推动证券公司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合规风控水平,促进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健康发展。 ”▍收益互换新规:市场不断规范的标志。 《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最重要的两点影响是,挂钩私募净值被禁止以及融资型收益互换受到保证金相关规定的限制。 这两点影响很好地避免了收益互换再次沦为一些机构的变相杠杆工具。 对证券公司而言,管理办法实施有效地避免了行业内收益互换业务的不规范竞争。 也通过规范的监管条文,让未来衍生品业务明确了发展方向,防止创新型业务由于某些机构的不规范操作而导致“一刀切”的状况发生。 ▍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更规范的法规支持。 根据证券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存续名义本金合计约1.96万亿元,相比去年底上升接近7千亿元。 其中,收益互换9830.53亿元,场外期权9814.21亿元,现阶段均已接近万亿元的级别。 约50%以上的收益互换挂钩标的为非股指、商品及个股的其他类资产。 不排除原有合约存在挂钩私募产品标的的情况,这也是协会提出“加强挂钩标的管理”的重要原因。 未来在收益换现有业务整改的背景下,存续规模或存在短期的下降和调整。 ▍场外衍生品业务是券商自营业务转型的方向。 券商的基础业务就是面临客户的交易撮合和风险对冲。 随着券商业务的不断发展,催生出更多的特定对象产品设计、定价等服务。 券商的业务越多,对手方就会越多,可以发挥更优的配置效率。 自营业务规模较大的券商场外衍生品合约的头寸增速明显高于自营规模的增速。 券商场外业务的发展也推升场外衍生品的规模在不断增加。 场外衍生品业务利用兑付客户的义务和自身自营持仓相互对冲,将自营的业务逐渐从买方业务转移向卖方业务上。 ▍结论与投资建议:虽然收益互换新规之下,短期不规范的收益互换合约整改会对整体业务规模带来一定影响,但在长期来看,衍生品业务甚至券商自营业务依然会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 收益互换新规的发布是场外衍生品业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更加规范的监管制度也是继续推动衍生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源动力。 ▍风险因素:1)衍生品头寸对冲风险;2)政策变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