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固收周报:央行逆回购重回100亿,债市面临调整风险-210704

《平安证券-固收周报:央行逆回购重回100亿,债市面临调整风险-210704(4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固收周报:央行逆回购重回100亿,债市面临调整风险-210704(42页).pdf(4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经济基本面国内PMI温和回落,美国PMI不及预期但非农表现较好。 6月制造业PMI为50.9%,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与2015-2019年季节性表现一致,符合淡季特征。 从结构上来看,生产指数下滑超出季节性水平,与6月高炉开工的持续走弱相互印证,其原因与近期加强的环保限产、生产安全检查趋严有关。 衡量经济增长动能的“新订单-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下滑0.4个百分点,基本面数据对债市依然偏友好。 美国方面,ISM制造业PMI大幅回落,明确了3月就是高点,制造业进入修复放缓阶段;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85万人,好于预期的70万人,主要贡献来自于服务业。 由于非农本身月度波动就较大,且本月失业率上行,我们预期联储在7月议息会议维持按兵不动。 资金面跨季后央行投放重回百亿,体现紧平衡操作思路。 下周政府债券发行量上升,逆回购到期1100亿元,资金利率或将逐步抬升,7月资金面或前松后紧。 本周,为稳定资金面预期,央行延续300亿投放至月末,但月初首日逆回购重回100亿元,显示出央行精准投放,紧平衡的操作思路。 下周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将重新转正,逆回购到期1100亿元,资金面较本周或略有收紧。 当前市场或对7月资金面前松后紧有所预期:1)月末,3MShibor利率并未跟随短端资金利率回落,结束了3月以来回落的走势;2)利率互换:FR007(1年),虽月末小幅回落,但难再次回到5月低点。 利率策略基本面、消息面缺少方向性,收益率再度回落至安全边际下沿后,利率走势略显迷茫。 资金面、经济悲观预期两个利好因素或将减弱,建议投资者等待回调后机会。 经济数据进入真空期,消息面也略显平静,债市缺少方向,即便月初资金面宽松,现券收益率仍窄幅震荡,国债期货也未进一步拉升。 市场情绪谨慎的原因是:1)收益率回落至震荡区间下沿;2)对后市资金面预期分歧较大。 向后看,支撑3月以来收益率回落的逻辑正在松动:一是,社融增速触底、央行投放适度,资金供需将重回紧平衡;二是,二季度实际GDP两年复合增速保守估计为5.5%,较一季度上行0.5个百分点,在下半年经济整体平稳的背景下,二季度数据的发布或将修正此前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 当前收益率面临回调风险,建议投资者等待10年国债、国开债回归3.3%、3.8%附近后,结合当时市场环境再参与博弈。 信用事件及政策:“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商票被纳入监控范围,央行要求每月上报数据。 由于商票不在房企有息负债范围内,此前房企可以通过商票加大对上游资金占用,转移其自身有息负债压力、美化监管指标的同时,房企资金链相关风险被转移至上游厂商,此前恒大、实地、中梁等多个开发商也因商票兑付问题而引发市场关注。 从数据上看,前50上市房企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比中位数从2019年的7.3%上升至2020年的8.5%,部分房企这一占比甚至超过20%,意味着这一类企业一旦违约可能波及地产全产业链。 目前央行将商票数据纳入监控范围并每月上报数据,意味着监管层已经关注到了这一漏洞,房企的绕路监管、粉饰报表的行为未来必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房企负债“真压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财政部印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发布的背景是此前专项债的资金使用效益此前暴露出一定问题,如项目收益无法覆盖本息、投向未严格按用途使用等,而《管理办法》完善专项债项目资金绩效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长期来看有助于改善专项债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但短期可能增加专项债发行的门槛,对城投债整体影响偏空,尾部城投可能的资金腾挪空间可能进一步受限。 信用债建议:可以适当关注当前AA中短票的期限价值,对于资质较优主体可以适当拉长期限,获取骑乘收益。 本周信用债收益率整体大幅下行,下行幅度大于利率债,信用利差整体也多数收窄。 其中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下降更多,目前分位数多低于20%,高等级的期限利差也多数收窄。 当前弱国企和弱城投的不确定性都不小,主流机构风控调整难度较大,因此信用下沉性价比也相对不高;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历史分位数较低,与贷款和股票相比相对价值也不高,尚未到大规模配置时机,可以等待3季度利率冲高后跟随利率债节奏再布局配置;当前AA及以上的城投债3-1Y期限利差在30%分位数以内,而AA+及以上的中短票3-1Y历史分位数在20%附近,而AA中短票的3-1Y期限利差仍在历史70%分位数以上,可以挖掘中短票AA中资质较优的主体,适当拉长期限获取骑乘收益。 风险提示:疫情演变超出市场预期;各国经济政策应对不力;部分国家政策超调风险;流动性过度收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