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如何看待永续债的“身份矛盾”?-210704

《广发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如何看待永续债的“身份矛盾”?-210704(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发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如何看待永续债的“身份矛盾”?-210704(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永续债近年来发行放量,已成为债市主流品种。 近年来伴随着银行永续债发行,永续债市场扩容加速。 从存量结构来看,截至2021年6月末,金融机构永续债共1.64万亿元,占比39.2%,以银行永续债为主(1.53万亿元);非金融机构永续债共2.54万亿元,占比60.8%,主体资质整体良好,以主体评级AAA、国企为主。 困扰永续债投资者的一大问题是“身份矛盾”。 这主要指境内债券市场普遍存在的“发行人将永续债计入权益,而投资人将其计入债权”的认定不一致问题。 根据财政部及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永续债“身份认定”应当统一,即投资端认定应与发行端保持一致。 而实操层面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发行人将永续债认定为权益工具,而主流投资机构则倾向于将永续债计入债权工具。 如果监管敦促投资端与发行端保持一致认定,或将一定幅度缩减永续债配置需求,引发估值波动。 参考海外经验,海外永续债如何认定?会计确认方面,国际与国内会计准则基本相一致,海外永续债在发行端也多数计入权益工具。 但与境内有所差异的是,评级认定是海外市场更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当出现会计认定与评级认定不一致的情形时,投资端更多参考评级公司的认定。 例如目前存续的中资美元永续债中,就出现了较多发行端会计认定为权益工具,但评级与投资端认定为债权的案例。 永续债“身份矛盾”的演绎路径与潜在影响。 (1)从实质来看,不论是境内永续债还是中资美元永续债,其条款都更贴近债权工具,只不过境内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发行人也有动力督促会计师认定为股权。 (2)目前永续债在发行端与投资端认定上的不统一,实际上是符合各方利益的,因此存在继续延续下去的可能。 (3)相比猜测认定标准后续走向,更建议投资者从每只永续债的条款出发,辨别其股性和债性强弱,并基于其特性进行定价,寻找投资机会。 (4)通过测算,公募纯债基金持有永续债规模可能在2000亿左右。 如果黑天鹅发生,监管调整公募债基投资端认股标准,可能引发短期估值波动,但考虑到永续债仍然偏“债性”的事实,以及结构性资产荒的格局难改,估值调整后也会吸引其他配置力量重新将利差拉回至较低水平。 核心假设风险。 投资机构调整永续债股债认定标准,由目前主要认定为“债权”调整为主要认定为“股权”。 备注: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财政部、各金融监管机构文件、海外评级公司、Bloomberg、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