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银国际-经济触角:中国2022年首两个月出口增速放缓-220309

《光银国际-经济触角:中国2022年首两个月出口增速放缓-220309(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银国际-经济触角:中国2022年首两个月出口增速放缓-220309(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在主要贸易伙伴消费反弹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速继续向上的推动下,中国1-2月出口延续上升趋势,以人民币计价贸易总额录得同比13.6%的增长,高于市场预期的7.9%,但低于12月的17.3%。 至于进口方面,1-2月的进口表现降温,同比增幅仅12.9%,高于市场预期的12.7%,但低于12月的16.0%。 进口增速下降,反映国内对海外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不断飙涨的进口原材料价格也令相关需求明显被削弱。 总的来说,持续的全球供应链瓶颈,迫使工厂减产,拖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展望未来,西方许多国家表态“与新冠病毒共存”,希望重新开放当地经济并解除相关的防疫封锁措施。 这些国家正囤积大量消费品,以提振当地消费,进而增强经济复苏动力。 不过,当前俄乌的紧张局势正扰乱能源供应链,能源价格飙升可能加剧全球通胀压力,并令供应链危机恶化,对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复苏构成阻碍。 展望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预计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恢复物流渠道的畅顺运作,从而确保工厂的正常化生产及海外订单的顺利交付。 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中国整体贸易增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温和增长的趋势仍将在2022年保持不变。 全球对中国产品需求强劲,首两个月进出口持续增长。 2022年1-2月,中国对外贸易延续强势,以人民币计价出口额为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进口额则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2022年头两个月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13.3%,贸易顺差则较2021年12月增加22.18%至7388亿元。 1-2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增长保持在两位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也保持在16.6%,这表明疫情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并没有抑制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同时疫情的逐步缓和各经济体服务业修复等因素拉动需求。 进口方面中国1-2月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较多,同比增速分别达10.3%和20.7%,从欧盟进口量则有所下跌;近期大宗商品的持续高企仍为进口增速提供了坚实基础,但由于2021年进口价格的高基数效应,价格对于进口增长的驱动力开始减弱。 展望2022年,全球疫情虽开始好转,但地缘政治的加剧继续对供应链构成压力,中国出口商正面临人民币升值、通胀进一步走高、原材料及运费成本飙升等多重挑战。 我们认为,全球贸易活动的复苏根基仍不稳固。 考虑到2022年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中国整体贸易的发展态势将在未来数月经历一番波动。 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影响严重,拖累中国首两个月出口表现。 1-2月中国在高基数效应及全球流动性收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取得13.6%的增长。 分类别看,因欧美国家疫情缓解并开始逐步开放,医疗用品的出口增速有较大降幅;但在机电产品、集成电路等类别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所产生积极影响下,分别录得9.9%和27.7%的增长。 分地区来看,东盟和欧盟为中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其中与欧盟贸易额占总值的14.1%,超越东盟的14%,为最近兩年內的首次。 不过,俄乌冲突的加剧、对俄罗斯各项制裁的实施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通胀等因素将给欧盟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进而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 随着全球疫情趋于缓和,供应链将开始逐步恢复,中国外贸向下压力仍然存在,而俄乌冲突则给全球贸易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不过,1-2月贸易数据继续录得双位数字的增长,为2022年全年开了一个好头,显示出中国外贸的韧劲,随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外贸平稳发展,中国当局预计将继续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人民币强势或阻碍中国出口发展。 俄乌冲突升温的溢出波及效应正波及人民币走势。 随着西方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中俄贸易往来的去美元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增强了近期人民币的走势。 作为中俄间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能源交易在过去主要以美元计价,但现在以人民币计价已变得越来越常见,因此卢比的短期波动将不太可能对中俄能源交易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以人民币计价则进一步加强了人民币的强势。 总体来说,近期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出口带来了挑战,价格上涨增强了东南亚产品的优势,使得全球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应地区的产品。 人民币汇率走强或将会在大宗商品涨价、国际市场混乱、汇率波动性大和地缘政治危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中国2022年进出口贸易形势。 我们相信,中国人民银行将会采取措施遏制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并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处于合理水平。 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增速将在2022年内继续放缓。 中国最新公布的2月官方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制造业PMI的两个分项指数)呈现不同势态,分别录得49.0和48.6,显示出中国商品的海外新订单量和国内对海外商品的需求下降。 然而,全球供应链危机、国内的电力短缺和疫情反复问题,导致部分海外订单延迟交付或被取消,拖累整体对外贸易的表现。 除此之外,购进价格指数重新站上60关口,显示进口工业原材料及大宗商品的价格飙涨,中国的相关厂商不得不减少对这些工业材料的采购。 我们认为,中国2022年对外贸易将保持扩张势头,但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强的情况下,增速放缓或已成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