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农业】农产品深度:景气可持续,粮安有保障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农业】农产品深度:景气可持续,粮安有保障》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投资要点 地缘事件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对我国或有一定情绪影响;复盘历史,国际农产品周期较长,目前处于低库存位置,地缘事件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疫情、地缘事件或对我国农产品或在情绪上产生一定影响;1)看历史:粮食产量主要受政策、生产力、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的影响;2)看现在:一方面疫情因素或将对东北春播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有限;另一方面地缘事件或存在一定影响,乌克兰和俄罗斯是我国玉米和小麦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俄乌冲突可能导致玉米出口受阻,影响玉米进口价格,但我国玉米、小麦进口依赖度低,2021年进口玉米仅占国内总供应量10%左右,进口小麦占总供应量7%左右,因此对国内谷物市场影响暂时有限。 我国粮食供需格局总体较稳定,玉米存在产需缺口。1)稻谷:国内产需保持均衡,21年末库销比在63%,远高于全球水平。2)小麦:国内小麦连续7年产大于需,但新季小麦存在减产预期,2021年底受到罕见秋汛影响1/3小麦出现晚播,可能导致2022年销售季小麦产量受到影响,同时关注库存周期及国际形势对主粮情绪的影响。 3)玉米:国内玉米连续五年呈现产需缺口,目前玉米小麦价格倒挂,玉米进口受国际事件影响,关注其他作物对玉米的替代程度。4)大豆: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2021年对外依存度高达83%,国内大豆库消比在9.21%,处于紧平衡状态,USAD预测,近期受南美干旱影响,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持续下滑,全球大豆供给收紧。 储备粮政策+高自给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1)储备粮政策有效削弱疫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17-18%的库存消费比为最低粮食安全储备水平,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常年在安全储备水平之上。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均超过安全水平95%,稻谷、小麦、玉米自给率分别为98.72%、96.67%、98.48%,因此疫情全球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我国主要粮食市场影响较小,但国内大豆进口依存度偏高,大豆短期或受全球供给影响。 投资建议:疫情和地缘冲突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供需矛盾显现及低库存周期下,重点关注玉米、小麦及大豆品种,推荐玉米种子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大北农,受益标的优质粮食标苏垦农发、玉米种子龙头企业登海种业。 风险提示 自然灾害风险;粮价波动风险;下游养殖景气度风险 正文 1. 地缘事件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 1.1. 复盘历史:国际农产品周期较长,目前处于低库存位置 受到地缘事件影响,2022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截至4月4日,CBOT大豆较2022年年初以来上涨18.12%,CBOT豆粕上涨10.49%,CBOT玉米上涨26.99%, CBOT小麦上涨33.48%,CBOT稻谷上涨8.86%;同时2021年下半年受到南美天气干旱影响,部分农产品已经开启上涨态势,CBOT大豆较2021年10月份低点上涨33.86%,CBOT玉米较2021年9月份最低点上涨46.55%,CBOT小麦较2021年6月份低点上涨达到40.96%,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均较大。 复盘历史:国际农产品周期较长,目前处于低库存位置;复盘全球玉米周期,可以看到,历史上农产品周期往往较长,玉米平均上涨时长达到3.3年,其中最长的1968年到1974年共计6.1年,最短的上涨周期为1986年到1988年为2年时长,从1968年到2012年每轮上涨周期平均涨幅为134%,目前自2020年5月份开始,全球玉米价格仍处于上行周期运行中。 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品周期,库存调节快速,农产品有自身的生长周期,生产时间较长,存在长时滞性和时效性,故农产品周期也表现为库存周期,而目前可以看到,全球玉米库存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我们选取了除了我国之外玉米主要生产国及地区,美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乌克兰及欧盟27国2021年底总计库存5809万吨,为近十年来绝对低位。目前随着全球低库存、极端天气以及地缘冲突下,农产品价格有望维持上行周期。 1.2. USDA最新报告:小麦玉米产量小幅上调,大豆持续下修 我们梳理了下国际主要农产品3月份最新预测情况:全球小麦、玉米产量预测值较上月预测有小幅抬升,全球大豆产量最新预测值持续下滑,以下为具体情况: 1) 全球小麦:预计产量较上月预测值小幅抬升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产量为7.79亿吨,较上个销售季提升252万吨,较二月预测有小幅提升210万吨,主要是澳大利亚大部分粮食种植区的产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小麦生长区的降水充沛,增产预期较强。 在消费量上,小麦消费量预测值较2月预测有所下修;在库存上,3月最新预测值为2.82亿吨,较上个销售季减少876万吨,但较二月预测小幅提升330万吨,库消比为35.76%;在贸易上,印度小麦价格在亚洲市场具有竞争力,印度的出口步伐继续强劲,阿根廷的出口量也呈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小麦全球出口量有较大提升,其次,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小麦出口占比全球贸易量达到28.54%,或影响全球小麦贸易。 2) 全球玉米:预计产量较上月预测值小幅抬升,库存预测下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产量为12.06亿吨,较上个销售年度提升8286万吨,较二月预测有小幅提升79万吨;美国、巴西产量预测值维持不变,阿根廷预测值有所下降,主要是之前干热天气导致的产量下降,俄罗斯产量预测值有所上升。 在库存方面,预计玉米期末库存较上个销售季略有增加,但较上月预测值有所下降,因为巴西的库存预计下调,USDA在最新报告中将全球玉米库存小幅调减 90 万吨至 3.01亿吨。在贸易方面,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玉米出口占比全球贸易量达到18.65%,或影响全球玉米贸易。 3) 全球大豆:受南美干旱影响,全球大豆供给收紧,价格处于高位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大豆产量和库存量较上个销售季均下滑,最新预测产量为3.54亿吨,较二月预测有下降1006万吨,主要由于南美干旱,与2月预测相比,巴西的大豆产量减少了700万吨,降至1.27亿,巴拉圭减少了100万吨,降至530万吨,阿根廷减少了150万吨,降至4350万吨,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量和压榨量预计都有所下降。 在需求方面,价格上涨降低了全球豆粕需求,尤其是对中国,中国大豆压榨量和进口量预测值分别下调200、300万吨至 9200、9400 万吨,在库存方面,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测值较二月预测减少287万吨至8996万吨,为近五年最低水平。 4)全球稻谷:预计产量增加,贸易较为繁荣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全球稻谷产量为5.14亿吨,主要泰国、印度预测值较上月均有增长,越南、巴基斯坦和缅甸保持不变;在贸易上,印度大米的需求依然强劲,出口量预测值较上月增长;库存方面,全球稻谷库存与往年相比略有提升,3月最新库存预测值为1.91亿吨,库消比为37.28%。 2. 外部环境复杂化下我国农作物影响有限 2.1. 看历史,疫情、地缘事件等影响有限 粮食安全之于我国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也发生过三次明显下滑,形成了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过程中的三次波动: 第一次波动(1959-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下滑, 减产幅度一度超过10%。 第二次波动(1985-1988年):粮食产量从 40000 万吨水平下降到 37000 万吨;1984 年的粮食丰收导致出现了难卖粮现象,1985 年我国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最终导致产量大幅度回落。 第三次波动(1999-2003年):粮食产量从 50000 万吨水平下降到 43000 万吨,主要原因包括干旱气候、工业发展蚕食耕地、经济作物的种植降低了粮食种植比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可以得出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政策(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土地政策等)、生产力(农户种粮收益等)、生产条件(生产资料、耕地资源、水资源等)、技术发展(灌溉系统、地膜覆盖等)。 疫情不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原因。回顾03年非典期间,主要农作物产品略有涨价,但在非典时期,我国刚经历了连续5年的粮食产量下降,并且当时的农产品销售供应链体系并不十分健全,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价格水平;在20年的今天,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供应链体系成熟,疫情对于农产品的影响较小 地缘政治事件对我国主粮影响有限,以中美贸易战为例,尽管短期内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大豆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贸易战不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的主要粮食品种有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由于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对外依存度小,而大豆主要依靠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因此在2018年,受贸易战影响,我国大豆供给量出现明显下滑。 通过调整补贴政策和进口结构,我国大豆供应量很快恢复增长。2018年,农业部、村镇财政部联合出台惠农政策,政策鼓励下,农民积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大豆种植面积增长1.1%。同时我国及时调整了大豆供应结构,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口更多大豆,2018年,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比例由2017年的51%提高到74%,而且自2018年7月以来,中国已将从印度、韩国、孟加拉国、老挝和斯里兰卡进口大豆的税率从3%下调为零,不断扩大大豆进口来源。由于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重要市场,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约占美国大豆出口的60%,美国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因此,随着贸易摩擦缓和,2021上半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比例再次回升到41%。 2.2. 看现在,地缘事件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前期俄乌军事冲突升级,乌克兰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地缘事件带来的影响往往较长,后续全球贸易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地缘事件或将推高全球粮食价格,也或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1) 俄乌农产品情况:俄罗斯、乌克兰均为农业大国,是全球主要的油料、麦类生产国 俄罗斯农产品情况:俄罗斯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农业大国,是全球主要的油料、麦类生产国。农作物种类上,以小麦、甜菜、玉米、土豆、葵花和大麦等为主要农业作物,其中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占比超过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的40%,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之间,全年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很适合小麦生长,同时,俄罗斯甜菜和大麦的产量占比也均超过其农产品总产量的10%,玉米和葵花籽则各占7%。近十年俄罗斯各主要农作物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趋势,小麦2017年虽有大幅度降低,但近两年已逐渐回升至高点。 在全球俄罗斯以生产葵花油料为主,年产葵花籽、油、粕占全球比例均达到约25%及以上,燕麦、黑麦、大麦则均超过10%,小麦产量约占9.7%。故2022年地缘事件或影响全球部分农产品,俄罗斯的农业生产区集中在西南部,靠近乌克兰边境,而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区主要在中部和南部,影响当季收成。除此之外,战争带来的物流压力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将会导致粮食出口压力激增,将继续推升国际粮食价格。 乌克兰农产品情况: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乌克兰的主要农产品为玉米、大麦、小麦、土豆和葵花籽等。其中,玉米产量约占其主要农产品产量30%,小麦和土豆分别占25%和20%左右,葵花籽、大麦和大豆则分别占14%、8%、3%。2020年乌克兰农业部门创造了全国9.3%的GDP,谷物出口是乌克兰经济的一个基石。 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区主要在中部和南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粮食出口都需要从黑海港口运输,黑海地区的谷物运输量较大,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乌克兰冬播面积约为1700万公顷,主要种冬小麦,每年8月播种,来年7月收获。春播面积约为1550万公顷,春播时间从3月份持续到5五月份,主要以玉米、大麦、葵花籽为主,当年9月收获。以2020年为例,乌克兰春播玉米播种面积520万公顷,大麦播种面积为150万公顷,春小麦18.45万公顷,葵花籽590万公顷,豌豆28.27万公顷,燕麦18.63万公顷。 2)对国际农产品的影响:地缘事件或影响全球玉米、小麦市场 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为小麦重要出口国,乌克兰也是玉米出口大国,地缘事件或影响国际玉米、小麦市场;从小麦看,2021年俄乌两国小麦出口占比全球的26%,从玉米看,2021年两国玉米出口占比全球的16%;从时间看,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和8月至11月分别是乌克兰玉米和小麦的集中出口期,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粮食出口都需要从黑海港口运输,销往亚洲、非洲和欧盟等地区,一旦俄、乌冲突升级导致港口的正常运输工作受阻,将直接影响两国谷物的出口,加剧全球粮食供应担忧。 3)对我国的影响:情绪上或受一定影响 从玉米来看,2021年中国进口玉米总量为2835万吨,其中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占总进口量70%左右,其次是乌克兰,进口量为824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29%,从其他国家进口量仅占1%左右。地缘事件可能造成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推动玉米进口价格上涨,扰动国内玉米价格,但从进口规模来看,进口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总产量2.7亿吨的比例仅为10%,玉米对外依存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俄乌局势对玉米供需影响不大。 从小麦来看,2021年度我国小麦产量为1.34亿吨,进口量为820万吨,占国内小麦产量的6.1%,我国小麦的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和俄罗斯。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北美和澳大利亚小麦的进口份额最大,2020/2021年度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小麦数量不足10万吨,占国内进口需求的1%左右。同时,俄罗斯国家农业监管机构也表示:“中俄两国通过双边协议,取消俄罗斯对华出口小麦和大麦的地区限制,允许俄全境小麦和大麦输华。”这意味着两国之间农业贸易进一步强化,依然能够保障我国在主粮进口上的需求。 3. 我国粮食供需格局总体稳定,关注玉米、小麦 3.1. 稻谷:产量稳定,库消比远高于全球水平 从供需平衡表来看,库消比远高于全球水平。我国一直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每年稻谷产量基本稳定,产需平衡,同时库存保持较高水平,2020/2021我国稻谷库存消耗比在63%。因此我国稻谷供给形势总体保持宽松,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影响较小。 从生产量来看,我国水稻生产稳步增长,近五年渐趋平稳。自2004年我国出台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水稻产量从2003年历史低点逐年回升。2003-2020年期间,水稻年产量从1.61亿吨增加至2.1亿吨,年复合增速1.49%。随着2018年我国全面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下调10元/50公斤,粳稻下调20元/50公斤),我国水稻产量在2017年达到2.13亿吨的历史峰值后开始小幅回落,2018、2019年产量分别小幅下滑至2.12亿吨、2.1亿吨。2020年至今,受疫情影响,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持续上调,产量恢复增长。从近5年来看,产量趋于平稳,年均产量约为2.1亿吨。 从需求量来看,水稻是国内主要消费口粮,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我国稻谷消费用途主要是食用(加工成大米),占比约为82.3%,其余消费用途依次为饲用、工业用以及种用,占比分别为7.5%、9.5%和0.7%。2015-2021这7年间,我国稻谷消费量呈波动式增长趋势。2010-2021年,我国大米年平均进口量为424万吨,约占期间内我国大米年均产量的4%,对外依存度较小。 3.2. 小麦:新季小麦存在减产预期 从供给看,我国小麦产量呈稳步增长趋势;1999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经历4连降,于2003年达到低点0.86亿吨。为防止“谷贱伤农”,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给,我国自2004年以来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年产量逐年回升。2004-2020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从0.92亿吨增加至1.34亿吨,年复合增长率2.23%,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 从需求看,整体平稳;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四大主粮作物之一,主要用于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及工业消费占比较小,我国是小麦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年消费量常见维持在1亿吨以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小麦进口补充国内产能不足,199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1233万吨的历史高点。目前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是结构性进口部分优质专用小麦满足特定需求,如调节库存小麦结构和地域分布、充实粮食库存、增强粮食安全系数、减小贸易顺差等。 2021年底,北方大部分地区小麦出现晚播,可能导致小麦产量受到影响。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答:“粮食生产确实面临很大困难,首先是夏粮生产,2021年冀鲁豫陕晋五省受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有1.1亿亩,比往年正常情况晚了半个月左右,这占了冬小麦总面积的1/3”。“前一段时间到基层调研,很多种粮能手和科技人员告诉我们,此时苗情是历史上最差的,这五个省一二类苗占的比例比往年低了大概20个百分点以上。”可见2022年我国小麦产量具有减产预期,同时关注库存周期及国际形势对主粮情绪的影响。 3.3. 玉米:产需存在缺口,供需矛盾显现 国内玉米连续五年呈现产需缺口,且经历2016年的去库存改革之后,目前库存消耗比连续四年下降至38.49%。从供给端看,极端天气及草地贪夜蛾等重要病虫害或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从需求看,禽畜养殖产能提升,饲料将带动玉米饲用消费回升。供需多因素叠加,预计玉米需求持续存在缺口。随着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2017-2021年玉米库存不断去化,玉米库消比处于近8年极低水平。 3.4.大豆:对外依存度高,关注主产国天气情况 从供给看,2015年至今国内大豆产量持续增长,一方面是源于国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间接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是当前政策扶持大豆种植。由于东北玉米临储政策实施后玉米价格维持高位且玉米田间管理难度较小,农民大豆种植积极性降低,导致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为了提高农民大豆种植积极性,我国从2017年起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为大豆种植者补贴。2016-2017年我国连续上调大豆种植者补贴,大豆播种面积有所回升,2018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约为8413公顷(1.26亩),与2015年相比增加0.24亿亩。因此从国内供给形势来看,国产大豆产量稳增长趋势不变。但我国大豆库存水平较低,主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从消费端看,我国大豆消费需求呈稳步增长趋势。大豆下游消费主要有压榨、食用、损耗及其他、种用四大用途。2019年压榨、食用、损耗及其他、种用量分别为8856、1311、300、67万吨,压榨消费占比达84.07%,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尽管目前生猪产能去化可能会导致饲用豆粕需求量减少,但不影响大豆消费量整体趋势。 我国是大豆主要进口国,受国际大豆供给影响大。世界大豆产量前5位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其中巴西和美国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中国是大豆主要进口国,进口量占世界60%以上。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其中巴西占进口总额的60%以上。近期,受南美干旱天气影响,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受到严重损害,大豆价格持续上调。俄罗斯也是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之一,占比在1%左右。 4. 储备粮政策+高自给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4.1.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稻谷、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超过60%。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其中,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4100-4400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6%-40%。稻谷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排名第二。2001年以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约2800-3200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8%-30%。小麦也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约22%-25%。 从政策看,新世纪以来的19个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体现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导语中提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首次强调粮食安全的概念。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粮食安全作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2008年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2009年提出 “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2年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2013年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2014年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6年提出“到2020年,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再次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从产量看,我国粮食供应充足。近2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增加,但近两年由于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的增速持续放缓,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为66949.15万吨,环比增长0.85%,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676.8万公顷,环比增长0.61%。从产量来看,我粮食产量约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24%,粮食供给较为充足。 从单产来看,我国粮食单产不断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升。2001年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4266.94公斤每公顷,到2020年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5733.52公斤每公顷,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34.37%。 从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以玉米、稻谷和小麦等基础粮食作物为主,三类谷物粮食作物产量合计占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的90%以上。2001-2019年稻谷、小麦和豆类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说明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从价格来看,国内粮食价格较为平稳。价格是反应供需平衡的最佳市场指标,从国内粮食的作物价格指数来看,我国谷物生产价格指数近20年来一直较为平稳,说明我国粮食供需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从种子安全来看,我国良种覆盖率高,主粮种子自给率高。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原料,种子安全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战略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种子安全,在良种覆盖率方面,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 我国种业大而不强,是种子净进口国,2019年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主要进口种子类别为草种和蔬菜种子,除了玉米种子小比例依赖进口,其余主粮种子则均已基本实现完全自主,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 4.2. 储备粮政策+高自给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从粮食储备和应急来看,我国粮食储备丰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在第18次会议上提出了库存消费比概念,由本年度粮食结转储备与消费量的比值来表示粮食储备水平,并确定17-18%的库存消费比为最低粮食安全储备水平,而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常年在安全储备水平之上。 粮食自给率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均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划定的安全水平95%。其中稻谷自给率98.72%,2019年我国稻谷及大米总进口量255万吨,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小麦自给率为96.67%,2019年小麦进口量为370万吨;玉米自给率为98.48%,2019年玉米进口量为470万吨,因此疫情全球化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目前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较小。 但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1655万吨,进口量为10050万吨,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重为84.33%(2016-2021进口占比均保持在80%以上),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关注相应主产国疫情情况,关注其产量及出口形势至关重要。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量造成短期影响,国外疫情也导致近三年大豆进口量增速放缓。 5. 投资建议 在疫情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焦点。近期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再次突出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板块得到普遍关注。在供需矛盾显现及低库存周期下,重点关注玉米、小麦及大豆品种,推荐玉米种子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大北农,受益标的优质粮食标苏垦农发、玉米种子龙头企业登海种业。 1)苏垦农发:规模种植典范,粮食全产业链新贵 公司是规模现代化农业企业,涵盖种植全产业链。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经营种植基地为核心资源优势,涵盖农作物种植、良种育繁、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的全产业链规模化国有大型农业企业,运行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逐渐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市场”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公司在种植成本、土地资源、亩产收益、全产业链价值等均具有竞争优势,公司背靠江苏农垦集团,拥有规模化连片的优质土地资源,同时通过土地托管、合资公司、订单农业等方式不断扩展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依靠优质土地、种植技术、上下游资源,公司在亩产效率上较之行业水平有较高的收益;未来公司也将进一步布局种业、米业、粮油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2)隆平高科:杂交水稻龙头,平台型公司技术实力雄厚 公司为杂交水稻、玉米种子双龙头。公司杂交水稻业务行业领先,随着行业品种审定趋严及公司品种优势,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外延发展玉米种子,持续推进玉米品种研发,联创种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育种和企业管理人才,品种中科玉 505、裕丰 303、联创 808等玉米新品种市场认可度良好,同时公司不断在海外市场发力,增厚研发实力和业绩。 公司技术及品种储备丰厚,有望享受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红利。公司拥有杭州瑞丰、海南隆平、巴西隆平为主体的转基因种子研发营销体系,并且参股目前申报双抗12-5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杭州瑞丰,在转基因领域获得先发优势。 3)登海种业:玉米种子龙头公司,有望把握转基因玉米机遇 登海种业是我国杂交玉米种子龙头,具备多个优势杂交玉米品种。公司在杂交玉米种子领域实力雄厚,拥有登海605等多个优秀品种,目前下游玉米涨价将带动上游玉米种子持续提价,公司作为纯玉米种子公司,业绩弹性较大;同时玉米转基因种子放开商业化,转基因将能够提高产量以及减少人工成本,故一方面玉米种子有望进一步提价,另一方面转基因也将反作用于行业格局改善。 4)大北农:获转基因先发优势,种业有望实现高增长 公司拥有进入拟批准名单的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之一,适宜种植区是中国最大玉米产区,未来前景广阔。同时,公司依托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 提前深耕布局转基因多年,对内承接两项国家转基因重大项目,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对外率先凭借优良品种拓展阿根廷等国市场,为在国内的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公司形成了以生猪养殖、饲料销售、种业、互联网农业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商品化放开后不仅可以卖种,还可以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方案,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6. 风险提示 蝗灾、草地贪夜蛾等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对种植业影响十分大,目前蝗灾、草地贪夜蛾等频频发生,若我国蝗虫、草地贪夜蛾防治体系未能有效防治虫灾,造成玉米等供需偏紧的作物进一步减产的风险,同时拉尼娜等极端气候等影响会对粮食种植产生影响。 粮食价格存在波动风险;粮食价格受到供需格局、政策等影响,若供给出现变化,或是近几年受农业供给侧及去库存等影响,粮食价格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下游养殖行业景气度不确定性风险;下游养殖业景气度低迷会造成禽畜大规模产能去化,从而导致饲料需求大幅下滑,影响原料玉米、大豆等需求。 新冠疫情影响农民耕种风险;若出现新冠疫情复发及扩散情况,势必会影响人员流动和工作,或存在影响农民春耕风险。
投资要点 地缘事件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对我国或有一定情绪影响;复盘历史,国际农产品周期较长,目前处于低库存位置,地缘事件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疫情、地缘事件或对我国农产品或在情绪上产生一定影响;1)看历史:粮食产量主要受政策、生产力、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的影响;2)看现在:一方面疫情因素或将对东北春播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有限;另一方面地缘事件或存在一定影响,乌克兰和俄罗斯是我国玉米和小麦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俄乌冲突可能导致玉米出口受阻,影响玉米进口价格,但我国玉米、小麦进口依赖度低,2021年进口玉米仅占国内总供应量10%左右,进口小麦占总供应量7%左右,因此对国内谷物市场影响暂时有限。 我国粮食供需格局总体较稳定,玉米存在产需缺口。1)稻谷:国内产需保持均衡,21年末库销比在63%,远高于全球水平。2)小麦:国内小麦连续7年产大于需,但新季小麦存在减产预期,2021年底受到罕见秋汛影响1/3小麦出现晚播,可能导致2022年销售季小麦产量受到影响,同时关注库存周期及国际形势对主粮情绪的影响。 3)玉米:国内玉米连续五年呈现产需缺口,目前玉米小麦价格倒挂,玉米进口受国际事件影响,关注其他作物对玉米的替代程度。4)大豆: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2021年对外依存度高达83%,国内大豆库消比在9.21%,处于紧平衡状态,USAD预测,近期受南美干旱影响,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持续下滑,全球大豆供给收紧。 储备粮政策+高自给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1)储备粮政策有效削弱疫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17-18%的库存消费比为最低粮食安全储备水平,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常年在安全储备水平之上。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均超过安全水平95%,稻谷、小麦、玉米自给率分别为98.72%、96.67%、98.48%,因此疫情全球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我国主要粮食市场影响较小,但国内大豆进口依存度偏高,大豆短期或受全球供给影响。 投资建议:疫情和地缘冲突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供需矛盾显现及低库存周期下,重点关注玉米、小麦及大豆品种,推荐玉米种子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大北农,受益标的优质粮食标苏垦农发、玉米种子龙头企业登海种业。 风险提示 自然灾害风险;粮价波动风险;下游养殖景气度风险 正文 1. 地缘事件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 1.1. 复盘历史:国际农产品周期较长,目前处于低库存位置 受到地缘事件影响,2022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截至4月4日,CBOT大豆较2022年年初以来上涨18.12%,CBOT豆粕上涨10.49%,CBOT玉米上涨26.99%, CBOT小麦上涨33.48%,CBOT稻谷上涨8.86%;同时2021年下半年受到南美天气干旱影响,部分农产品已经开启上涨态势,CBOT大豆较2021年10月份低点上涨33.86%,CBOT玉米较2021年9月份最低点上涨46.55%,CBOT小麦较2021年6月份低点上涨达到40.96%,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均较大。 复盘历史:国际农产品周期较长,目前处于低库存位置;复盘全球玉米周期,可以看到,历史上农产品周期往往较长,玉米平均上涨时长达到3.3年,其中最长的1968年到1974年共计6.1年,最短的上涨周期为1986年到1988年为2年时长,从1968年到2012年每轮上涨周期平均涨幅为134%,目前自2020年5月份开始,全球玉米价格仍处于上行周期运行中。 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品周期,库存调节快速,农产品有自身的生长周期,生产时间较长,存在长时滞性和时效性,故农产品周期也表现为库存周期,而目前可以看到,全球玉米库存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我们选取了除了我国之外玉米主要生产国及地区,美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乌克兰及欧盟27国2021年底总计库存5809万吨,为近十年来绝对低位。目前随着全球低库存、极端天气以及地缘冲突下,农产品价格有望维持上行周期。 1.2. USDA最新报告:小麦玉米产量小幅上调,大豆持续下修 我们梳理了下国际主要农产品3月份最新预测情况:全球小麦、玉米产量预测值较上月预测有小幅抬升,全球大豆产量最新预测值持续下滑,以下为具体情况: 1) 全球小麦:预计产量较上月预测值小幅抬升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产量为7.79亿吨,较上个销售季提升252万吨,较二月预测有小幅提升210万吨,主要是澳大利亚大部分粮食种植区的产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小麦生长区的降水充沛,增产预期较强。 在消费量上,小麦消费量预测值较2月预测有所下修;在库存上,3月最新预测值为2.82亿吨,较上个销售季减少876万吨,但较二月预测小幅提升330万吨,库消比为35.76%;在贸易上,印度小麦价格在亚洲市场具有竞争力,印度的出口步伐继续强劲,阿根廷的出口量也呈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小麦全球出口量有较大提升,其次,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小麦出口占比全球贸易量达到28.54%,或影响全球小麦贸易。 2) 全球玉米:预计产量较上月预测值小幅抬升,库存预测下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产量为12.06亿吨,较上个销售年度提升8286万吨,较二月预测有小幅提升79万吨;美国、巴西产量预测值维持不变,阿根廷预测值有所下降,主要是之前干热天气导致的产量下降,俄罗斯产量预测值有所上升。 在库存方面,预计玉米期末库存较上个销售季略有增加,但较上月预测值有所下降,因为巴西的库存预计下调,USDA在最新报告中将全球玉米库存小幅调减 90 万吨至 3.01亿吨。在贸易方面,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玉米出口占比全球贸易量达到18.65%,或影响全球玉米贸易。 3) 全球大豆:受南美干旱影响,全球大豆供给收紧,价格处于高位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大豆产量和库存量较上个销售季均下滑,最新预测产量为3.54亿吨,较二月预测有下降1006万吨,主要由于南美干旱,与2月预测相比,巴西的大豆产量减少了700万吨,降至1.27亿,巴拉圭减少了100万吨,降至530万吨,阿根廷减少了150万吨,降至4350万吨,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量和压榨量预计都有所下降。 在需求方面,价格上涨降低了全球豆粕需求,尤其是对中国,中国大豆压榨量和进口量预测值分别下调200、300万吨至 9200、9400 万吨,在库存方面,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测值较二月预测减少287万吨至8996万吨,为近五年最低水平。 4)全球稻谷:预计产量增加,贸易较为繁荣 USDA3月份最新预测2021/2022销售年度全球稻谷产量为5.14亿吨,主要泰国、印度预测值较上月均有增长,越南、巴基斯坦和缅甸保持不变;在贸易上,印度大米的需求依然强劲,出口量预测值较上月增长;库存方面,全球稻谷库存与往年相比略有提升,3月最新库存预测值为1.91亿吨,库消比为37.28%。 2. 外部环境复杂化下我国农作物影响有限 2.1. 看历史,疫情、地缘事件等影响有限 粮食安全之于我国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也发生过三次明显下滑,形成了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过程中的三次波动: 第一次波动(1959-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下滑, 减产幅度一度超过10%。 第二次波动(1985-1988年):粮食产量从 40000 万吨水平下降到 37000 万吨;1984 年的粮食丰收导致出现了难卖粮现象,1985 年我国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最终导致产量大幅度回落。 第三次波动(1999-2003年):粮食产量从 50000 万吨水平下降到 43000 万吨,主要原因包括干旱气候、工业发展蚕食耕地、经济作物的种植降低了粮食种植比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可以得出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政策(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土地政策等)、生产力(农户种粮收益等)、生产条件(生产资料、耕地资源、水资源等)、技术发展(灌溉系统、地膜覆盖等)。 疫情不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原因。回顾03年非典期间,主要农作物产品略有涨价,但在非典时期,我国刚经历了连续5年的粮食产量下降,并且当时的农产品销售供应链体系并不十分健全,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价格水平;在20年的今天,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供应链体系成熟,疫情对于农产品的影响较小 地缘政治事件对我国主粮影响有限,以中美贸易战为例,尽管短期内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大豆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贸易战不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的主要粮食品种有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由于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对外依存度小,而大豆主要依靠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因此在2018年,受贸易战影响,我国大豆供给量出现明显下滑。 通过调整补贴政策和进口结构,我国大豆供应量很快恢复增长。2018年,农业部、村镇财政部联合出台惠农政策,政策鼓励下,农民积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大豆种植面积增长1.1%。同时我国及时调整了大豆供应结构,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口更多大豆,2018年,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比例由2017年的51%提高到74%,而且自2018年7月以来,中国已将从印度、韩国、孟加拉国、老挝和斯里兰卡进口大豆的税率从3%下调为零,不断扩大大豆进口来源。由于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重要市场,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约占美国大豆出口的60%,美国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因此,随着贸易摩擦缓和,2021上半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比例再次回升到41%。 2.2. 看现在,地缘事件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前期俄乌军事冲突升级,乌克兰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地缘事件带来的影响往往较长,后续全球贸易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地缘事件或将推高全球粮食价格,也或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1) 俄乌农产品情况:俄罗斯、乌克兰均为农业大国,是全球主要的油料、麦类生产国 俄罗斯农产品情况:俄罗斯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农业大国,是全球主要的油料、麦类生产国。农作物种类上,以小麦、甜菜、玉米、土豆、葵花和大麦等为主要农业作物,其中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占比超过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的40%,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之间,全年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很适合小麦生长,同时,俄罗斯甜菜和大麦的产量占比也均超过其农产品总产量的10%,玉米和葵花籽则各占7%。近十年俄罗斯各主要农作物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趋势,小麦2017年虽有大幅度降低,但近两年已逐渐回升至高点。 在全球俄罗斯以生产葵花油料为主,年产葵花籽、油、粕占全球比例均达到约25%及以上,燕麦、黑麦、大麦则均超过10%,小麦产量约占9.7%。故2022年地缘事件或影响全球部分农产品,俄罗斯的农业生产区集中在西南部,靠近乌克兰边境,而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区主要在中部和南部,影响当季收成。除此之外,战争带来的物流压力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将会导致粮食出口压力激增,将继续推升国际粮食价格。 乌克兰农产品情况: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乌克兰的主要农产品为玉米、大麦、小麦、土豆和葵花籽等。其中,玉米产量约占其主要农产品产量30%,小麦和土豆分别占25%和20%左右,葵花籽、大麦和大豆则分别占14%、8%、3%。2020年乌克兰农业部门创造了全国9.3%的GDP,谷物出口是乌克兰经济的一个基石。 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区主要在中部和南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粮食出口都需要从黑海港口运输,黑海地区的谷物运输量较大,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乌克兰冬播面积约为1700万公顷,主要种冬小麦,每年8月播种,来年7月收获。春播面积约为1550万公顷,春播时间从3月份持续到5五月份,主要以玉米、大麦、葵花籽为主,当年9月收获。以2020年为例,乌克兰春播玉米播种面积520万公顷,大麦播种面积为150万公顷,春小麦18.45万公顷,葵花籽590万公顷,豌豆28.27万公顷,燕麦18.63万公顷。 2)对国际农产品的影响:地缘事件或影响全球玉米、小麦市场 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为小麦重要出口国,乌克兰也是玉米出口大国,地缘事件或影响国际玉米、小麦市场;从小麦看,2021年俄乌两国小麦出口占比全球的26%,从玉米看,2021年两国玉米出口占比全球的16%;从时间看,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和8月至11月分别是乌克兰玉米和小麦的集中出口期,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粮食出口都需要从黑海港口运输,销往亚洲、非洲和欧盟等地区,一旦俄、乌冲突升级导致港口的正常运输工作受阻,将直接影响两国谷物的出口,加剧全球粮食供应担忧。 3)对我国的影响:情绪上或受一定影响 从玉米来看,2021年中国进口玉米总量为2835万吨,其中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占总进口量70%左右,其次是乌克兰,进口量为824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29%,从其他国家进口量仅占1%左右。地缘事件可能造成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推动玉米进口价格上涨,扰动国内玉米价格,但从进口规模来看,进口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总产量2.7亿吨的比例仅为10%,玉米对外依存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俄乌局势对玉米供需影响不大。 从小麦来看,2021年度我国小麦产量为1.34亿吨,进口量为820万吨,占国内小麦产量的6.1%,我国小麦的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和俄罗斯。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北美和澳大利亚小麦的进口份额最大,2020/2021年度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小麦数量不足10万吨,占国内进口需求的1%左右。同时,俄罗斯国家农业监管机构也表示:“中俄两国通过双边协议,取消俄罗斯对华出口小麦和大麦的地区限制,允许俄全境小麦和大麦输华。”这意味着两国之间农业贸易进一步强化,依然能够保障我国在主粮进口上的需求。 3. 我国粮食供需格局总体稳定,关注玉米、小麦 3.1. 稻谷:产量稳定,库消比远高于全球水平 从供需平衡表来看,库消比远高于全球水平。我国一直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每年稻谷产量基本稳定,产需平衡,同时库存保持较高水平,2020/2021我国稻谷库存消耗比在63%。因此我国稻谷供给形势总体保持宽松,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影响较小。 从生产量来看,我国水稻生产稳步增长,近五年渐趋平稳。自2004年我国出台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水稻产量从2003年历史低点逐年回升。2003-2020年期间,水稻年产量从1.61亿吨增加至2.1亿吨,年复合增速1.49%。随着2018年我国全面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下调10元/50公斤,粳稻下调20元/50公斤),我国水稻产量在2017年达到2.13亿吨的历史峰值后开始小幅回落,2018、2019年产量分别小幅下滑至2.12亿吨、2.1亿吨。2020年至今,受疫情影响,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持续上调,产量恢复增长。从近5年来看,产量趋于平稳,年均产量约为2.1亿吨。 从需求量来看,水稻是国内主要消费口粮,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我国稻谷消费用途主要是食用(加工成大米),占比约为82.3%,其余消费用途依次为饲用、工业用以及种用,占比分别为7.5%、9.5%和0.7%。2015-2021这7年间,我国稻谷消费量呈波动式增长趋势。2010-2021年,我国大米年平均进口量为424万吨,约占期间内我国大米年均产量的4%,对外依存度较小。 3.2. 小麦:新季小麦存在减产预期 从供给看,我国小麦产量呈稳步增长趋势;1999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经历4连降,于2003年达到低点0.86亿吨。为防止“谷贱伤农”,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给,我国自2004年以来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年产量逐年回升。2004-2020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从0.92亿吨增加至1.34亿吨,年复合增长率2.23%,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 从需求看,整体平稳;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四大主粮作物之一,主要用于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及工业消费占比较小,我国是小麦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年消费量常见维持在1亿吨以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小麦进口补充国内产能不足,199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1233万吨的历史高点。目前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是结构性进口部分优质专用小麦满足特定需求,如调节库存小麦结构和地域分布、充实粮食库存、增强粮食安全系数、减小贸易顺差等。 2021年底,北方大部分地区小麦出现晚播,可能导致小麦产量受到影响。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答:“粮食生产确实面临很大困难,首先是夏粮生产,2021年冀鲁豫陕晋五省受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有1.1亿亩,比往年正常情况晚了半个月左右,这占了冬小麦总面积的1/3”。“前一段时间到基层调研,很多种粮能手和科技人员告诉我们,此时苗情是历史上最差的,这五个省一二类苗占的比例比往年低了大概20个百分点以上。”可见2022年我国小麦产量具有减产预期,同时关注库存周期及国际形势对主粮情绪的影响。 3.3. 玉米:产需存在缺口,供需矛盾显现 国内玉米连续五年呈现产需缺口,且经历2016年的去库存改革之后,目前库存消耗比连续四年下降至38.49%。从供给端看,极端天气及草地贪夜蛾等重要病虫害或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从需求看,禽畜养殖产能提升,饲料将带动玉米饲用消费回升。供需多因素叠加,预计玉米需求持续存在缺口。随着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2017-2021年玉米库存不断去化,玉米库消比处于近8年极低水平。 3.4.大豆:对外依存度高,关注主产国天气情况 从供给看,2015年至今国内大豆产量持续增长,一方面是源于国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间接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是当前政策扶持大豆种植。由于东北玉米临储政策实施后玉米价格维持高位且玉米田间管理难度较小,农民大豆种植积极性降低,导致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为了提高农民大豆种植积极性,我国从2017年起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为大豆种植者补贴。2016-2017年我国连续上调大豆种植者补贴,大豆播种面积有所回升,2018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约为8413公顷(1.26亩),与2015年相比增加0.24亿亩。因此从国内供给形势来看,国产大豆产量稳增长趋势不变。但我国大豆库存水平较低,主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从消费端看,我国大豆消费需求呈稳步增长趋势。大豆下游消费主要有压榨、食用、损耗及其他、种用四大用途。2019年压榨、食用、损耗及其他、种用量分别为8856、1311、300、67万吨,压榨消费占比达84.07%,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尽管目前生猪产能去化可能会导致饲用豆粕需求量减少,但不影响大豆消费量整体趋势。 我国是大豆主要进口国,受国际大豆供给影响大。世界大豆产量前5位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其中巴西和美国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中国是大豆主要进口国,进口量占世界60%以上。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其中巴西占进口总额的60%以上。近期,受南美干旱天气影响,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受到严重损害,大豆价格持续上调。俄罗斯也是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之一,占比在1%左右。 4. 储备粮政策+高自给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4.1.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稻谷、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超过60%。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其中,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4100-4400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6%-40%。稻谷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排名第二。2001年以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约2800-3200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8%-30%。小麦也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约22%-25%。 从政策看,新世纪以来的19个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体现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导语中提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首次强调粮食安全的概念。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粮食安全作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2008年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2009年提出 “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2年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2013年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2014年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6年提出“到2020年,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再次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从产量看,我国粮食供应充足。近2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增加,但近两年由于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的增速持续放缓,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为66949.15万吨,环比增长0.85%,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676.8万公顷,环比增长0.61%。从产量来看,我粮食产量约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24%,粮食供给较为充足。 从单产来看,我国粮食单产不断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升。2001年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4266.94公斤每公顷,到2020年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5733.52公斤每公顷,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34.37%。 从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以玉米、稻谷和小麦等基础粮食作物为主,三类谷物粮食作物产量合计占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的90%以上。2001-2019年稻谷、小麦和豆类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说明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从价格来看,国内粮食价格较为平稳。价格是反应供需平衡的最佳市场指标,从国内粮食的作物价格指数来看,我国谷物生产价格指数近20年来一直较为平稳,说明我国粮食供需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从种子安全来看,我国良种覆盖率高,主粮种子自给率高。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原料,种子安全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战略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种子安全,在良种覆盖率方面,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 我国种业大而不强,是种子净进口国,2019年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主要进口种子类别为草种和蔬菜种子,除了玉米种子小比例依赖进口,其余主粮种子则均已基本实现完全自主,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 4.2. 储备粮政策+高自给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从粮食储备和应急来看,我国粮食储备丰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在第18次会议上提出了库存消费比概念,由本年度粮食结转储备与消费量的比值来表示粮食储备水平,并确定17-18%的库存消费比为最低粮食安全储备水平,而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常年在安全储备水平之上。 粮食自给率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均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划定的安全水平95%。其中稻谷自给率98.72%,2019年我国稻谷及大米总进口量255万吨,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小麦自给率为96.67%,2019年小麦进口量为370万吨;玉米自给率为98.48%,2019年玉米进口量为470万吨,因此疫情全球化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目前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较小。 但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1655万吨,进口量为10050万吨,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重为84.33%(2016-2021进口占比均保持在80%以上),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关注相应主产国疫情情况,关注其产量及出口形势至关重要。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量造成短期影响,国外疫情也导致近三年大豆进口量增速放缓。 5. 投资建议 在疫情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焦点。近期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再次突出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板块得到普遍关注。在供需矛盾显现及低库存周期下,重点关注玉米、小麦及大豆品种,推荐玉米种子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大北农,受益标的优质粮食标苏垦农发、玉米种子龙头企业登海种业。 1)苏垦农发:规模种植典范,粮食全产业链新贵 公司是规模现代化农业企业,涵盖种植全产业链。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经营种植基地为核心资源优势,涵盖农作物种植、良种育繁、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的全产业链规模化国有大型农业企业,运行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逐渐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市场”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公司在种植成本、土地资源、亩产收益、全产业链价值等均具有竞争优势,公司背靠江苏农垦集团,拥有规模化连片的优质土地资源,同时通过土地托管、合资公司、订单农业等方式不断扩展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依靠优质土地、种植技术、上下游资源,公司在亩产效率上较之行业水平有较高的收益;未来公司也将进一步布局种业、米业、粮油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2)隆平高科:杂交水稻龙头,平台型公司技术实力雄厚 公司为杂交水稻、玉米种子双龙头。公司杂交水稻业务行业领先,随着行业品种审定趋严及公司品种优势,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外延发展玉米种子,持续推进玉米品种研发,联创种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育种和企业管理人才,品种中科玉 505、裕丰 303、联创 808等玉米新品种市场认可度良好,同时公司不断在海外市场发力,增厚研发实力和业绩。 公司技术及品种储备丰厚,有望享受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红利。公司拥有杭州瑞丰、海南隆平、巴西隆平为主体的转基因种子研发营销体系,并且参股目前申报双抗12-5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杭州瑞丰,在转基因领域获得先发优势。 3)登海种业:玉米种子龙头公司,有望把握转基因玉米机遇 登海种业是我国杂交玉米种子龙头,具备多个优势杂交玉米品种。公司在杂交玉米种子领域实力雄厚,拥有登海605等多个优秀品种,目前下游玉米涨价将带动上游玉米种子持续提价,公司作为纯玉米种子公司,业绩弹性较大;同时玉米转基因种子放开商业化,转基因将能够提高产量以及减少人工成本,故一方面玉米种子有望进一步提价,另一方面转基因也将反作用于行业格局改善。 4)大北农:获转基因先发优势,种业有望实现高增长 公司拥有进入拟批准名单的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之一,适宜种植区是中国最大玉米产区,未来前景广阔。同时,公司依托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 提前深耕布局转基因多年,对内承接两项国家转基因重大项目,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对外率先凭借优良品种拓展阿根廷等国市场,为在国内的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公司形成了以生猪养殖、饲料销售、种业、互联网农业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商品化放开后不仅可以卖种,还可以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方案,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6. 风险提示 蝗灾、草地贪夜蛾等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对种植业影响十分大,目前蝗灾、草地贪夜蛾等频频发生,若我国蝗虫、草地贪夜蛾防治体系未能有效防治虫灾,造成玉米等供需偏紧的作物进一步减产的风险,同时拉尼娜等极端气候等影响会对粮食种植产生影响。 粮食价格存在波动风险;粮食价格受到供需格局、政策等影响,若供给出现变化,或是近几年受农业供给侧及去库存等影响,粮食价格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下游养殖行业景气度不确定性风险;下游养殖业景气度低迷会造成禽畜大规模产能去化,从而导致饲料需求大幅下滑,影响原料玉米、大豆等需求。 新冠疫情影响农民耕种风险;若出现新冠疫情复发及扩散情况,势必会影响人员流动和工作,或存在影响农民春耕风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